心胜之道
一一读邓亚萍《心力》
周末,在清华大学抖音上看了邓亚萍在清华“求真大讲堂”的演讲一一《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演讲结束,“东方魔女”邓亚萍和“数学皇帝”丘成桐彼此交换了新书,丘成桐的书名是《我的几何人生》,邓亚萍的新书是《心力》。随即,我通过微信上的多抓鱼网站上买了邓亚萍的这本新书。
(一)
《心力》不到十一万字,没有高深的道理,也没有曲折的故事,读起来不费力、不烧脑。这本书适合希望自我成长,但又不习惯阅读大部头书籍的人群。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邓亚萍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心力”的意义和作用,从心态提升、效率提升、抗压训练和意志力训练四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当大家在技法上思考如何赢得胜利时,邓亚萍已经练就天下无敌的心法。阅读此书,就是学习她的心法。
客观上来讲,这本书写作的难度也不大。每一章的写作框架基本一致,都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思路行文,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提出观点,讲出理论出处,然后用实例来解释这个观点;接着分析问题,用“概念”对这个现象进行说明,并进行论证;然后就是解决问题,给出可行性的具体的方法。最后做一个总结,也就是对具体方法做一个概括。
因此,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跳跃的去读,或者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针对性阅读。
(二)
中国乒乓球对挑选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公式:实力=技力X心力。
技力就是技战术水平,心力其实就是心理素质。技力看得见,比如速度、力量等,大家比较重视。心力看不见,比如抗压能力、稳定性、自信心等,而这种能力往往容易忽略和低估。
金一南在《心胜》一书的扉页中写到: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心力》一书中写到,运动要在比赛前要进行“意象训练”,通过在脑海中想象人、事、时、地、物,以及五官的视、听、嗅、味、触。
真正的高手,在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心力实现了心胜。
锻炼和提高心力,不仅是为了战胜对手更是为了战胜自己。读完此书,我感到心力也可以理解为自控力、专注力、意志力、自信力。
不可否认,有些人天生心力强,但更多的人则是靠后天的习得。
陈薇在推荐语写到:心力不是只可意会的艺术,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积极努力锤炼的素质。
(三)
“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意志,擅竞争,耐高压。”阅读此书的意义不在于邓亚萍成长之路的故事性,也不是在于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语录,而是研究她成为世界冠军的底层逻辑,学习她有哪些心法,以及可以拿来使用的工具。
1.思想阻断
当出现“心态崩盘”的时候,有时越提醒自己不要去想,越会想得更多。
有效的工具就是设计自己的“专属小动作”,当压力大的时候,就去摁摁球台,专注球台的触感,给手带来的反馈,这一个小动作就可以阻隔自己的胡思乱想。
2.失败清单
无论是赛场还是会场、商场还是战场,都会出现意外情况。
意外情况其实不可怕,失去掌控感才可怕。
有效的工具就是设计一个“失败清单”,当发生意外时,大脑会认为“一切都在掌控中”。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预什么?准备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失败清单”这个方法,让这两句话有效落地。
3.迷信习惯
万维钢说:所谓“迷信”,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寻找“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寻找“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寻找“因果”。
运动心理学解释:所有的迷信,都是在寻求自我控制感,降低不确定性。
邓亚萍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会摁三下球台,或者对着球拍吹气;姚明在比赛前绝不刮胡子;李娜每次到澳洲打比赛,都要住在墨尔本同一家酒店的同一个房间;体操运动员冠军邢傲伟,比赛前一天洗澡绝不用洗发水;乔丹职业生涯的每一场比赛,都会穿上当初校队的训练裤。
给自己设计一个小动作、小习惯,其实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做好心里暗示。
这些小习惯的背后是“仪式感”,我们不难发现:讲究的人有很多的习惯,将就的人就很随意,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
4.练习心态
这个概念讲的就是“以训练的心态比赛”,打比赛也好做工作也好,都希望一步到位。
我们如果只盯住目标和结果,内心会充满焦虑和压力。
当年邓亚萍打乒乓球,她的目标就是在自己发球的这5分内尽量得分,不管之前或者之后发挥怎么样,她只关注一件事,就是现在这5分,能否达成目标。有效的工具就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积小胜为大胜”“零敲牛皮糖”其实也就这个道理。
5.人设定位
这个概念讲的就是给自己一个“标签”,这是提升自信有效的方法。
比如邓亚萍她就习惯人家称她为“东方魔女”,球路怪、险、快;科比的绰号就叫做“黑曼巴”,这种毒蛇体型纤细,攻击速度极快。有效的工具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化身”,或者和给自己一个“标签”。
人设来自我标签,但是“人设加强”不能靠标签,需要行为塑造,主动做与行为相符合的事情。
比如,定位为“忠诚可靠,能写能说”的人设,就要做靠谱的事,发表有质量的文章,讲高质量的课。
6.执行意图
这个概念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意思就是大脑不喜欢你给它问题,喜欢你给它答案。
比如,第二天早上再决定是起床跑步还是睡懒觉,大脑就会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掷骰子,大概率会是睡懒觉。如果提前给大脑一个潜意识的信号我要跑步,它就会按照指令去做。
7.自信循环
“自信循环”这个词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提炼的,书中讲的是“挑战清单”。
底层的逻辑是,在顺境中会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而这种错觉又会强化人的自信,有了这种正向反馈,最终就产生了“自信飞轮”,人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
有效的工具是在遇到某项挑战时,先去完成挑战清单,比如在篮球赛之前远投三分,如果投中了,就会把当成自信心的来源。
8.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前提是“刻意”,也就是精准练习。“1万小时定律”最大的误区是——不管什么事,做一万小时就能成功。没有刻意练习,一辈子都不会成功。
邓亚萍当年练球,先有一个绝对优势,然后再考虑均衡、全面发展。
有效的工具就是制定清晰的目标,做好动作拆解。
9. 微习惯
我曾经读过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一书,现在我已经忘记里面的内容了,再看邓亚萍的解读时豁然开朗。
微习惯的意义在于一种非常小的积极行为,小到不可能失败,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负担。
这个习惯的作用,它可以用于战胜拖延症,把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有效的工具就是把马拉松变成半马,然后变成五公里、三公里和开始跑步,通过任务分解达成目标。
10. 意象训练
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为了让大脑进入状态,通过想象完全模拟具体场景的细节,让人的感官预先精力,这样在正式行动的时候会游刃有余。
专业和业余运动的区别是,专业选手会进行思考。他会调动一切感觉去思考场景和身体,以及这么做的目的。
这个概念,解决的痛点是通过自我对话,避免打卡式的低效训练。
以上10点是我在读书总结提炼的干货,书中还有很多提高心力的方法和技巧,我感觉核心的内容绕不开以上几点。
提高自信力,可以采取自信循环、迷信习惯、人设定位这些方法。
提高意志力,或者战胜拖延,可以通过微习惯、执行意图、刻意练习来实现。
提高自控力,可以通过意象训练、失败清单、练习心态、思想阻断的方式来达到目标。
回到这篇文章的开头,《心力》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心力”的工具,它不是就心力谈心力,解决了什么、为什么,还有怎么办的问题。
当然,找到了工具并不代表会使用工具。
众所周知汽车可以让我们行使更快,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驾驭汽车这个工具。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