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助力,打造高效课堂

        第二轮的阅读,我们跟随王博士和陈老师进行了有关教法学法和数据决策两个模块的学习,主要内容涉及小组合作、有效互动和基于技术的精准教学等内容。承接第一轮阅读中的同侪教学,本次的阅读更多的是指导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不平衡,恰恰是新认知的开始。

        在创造学习的新状态一文中,我理解了认知平衡与认知失衡的关系。一直以来的课堂,我们似乎更在乎认知平衡的状态,把它设定为教育的理想状态,总感觉我说的恰巧是学生想的,学生说的恰巧是我想说的,这就是一节很完美的课,一个很成功的互动。但是在听了王博士对于布鲁纳“发现是学习法”的讲解后,突然明白,原来,认知的不平衡和认知的冲突恰恰是学生新的学习状态产生的催化剂,助力学生新的思考,而学生在同侪教学的过程中开始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慢慢调适和吸收,这就是所谓的同化,这样的结果是回归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就有了继续的提升。而麻吉星反馈器的投票功能就能很直接的让我们找到学生新认知的起点。

二、真假合作,理清概念再实践。

        在12讲《讨论、对话还是合作?》中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进了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合作,让我大吃一惊的是竟然会有三个异常接近又截然不同的概念:小组讨论、小组对话和小组合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小组活动”,以此体现“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我的课堂也是如此,似乎只有设计了小组活动,这节课就是成功的。然而这么久以来的小组合作,似乎每次评课都被点评为流于形式,因为,我们的设计一直都没有真正理解合作。正如王博士在书中所说:无论是哪种形式,要想保障活动达成预期的效果,都要做到三点:(1)所有人都参与(2)小组要有总结汇总(3)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我们可能就只做到了第一条,没有在总结和所有人深入参与上下功夫,而麻吉星的“随机挑人”功能就能很好的帮我们实现。

三、有效对话,开始智慧思考的大门。

        在23讲中,王博士指出了现在课堂中常见的互动方式--师问生答,一次成功。似乎总是想要得到学生口中那个正确的答案,而非关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思考或者探索过。这样的对话其实是很低效的,有时候是无效的,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课堂上的互动不等于快速回答问题,而是意味着思考新观点和新知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是我们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借助麻吉星的反馈器帮助我们了解所有孩子的思维动向,用这样的追问来引导不同答案的思维方式呈现,让孩子在倾听和辩论中获得自己新的认知。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思考和小感悟,与大家共享。也期待新的学期,我们能在麻吉星的技术助力下,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