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消极教育”,父母长辈很难主动真诚地夸奖我们的好,却会经常指出我们犯的错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我们内心永远对“犯错”“没有做到完美”有着强烈的恐惧感。这些,包括其他传统家庭中常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造成我们“完美主义者”“拖延症”“内心似乎有一个洞永远都填不满“”很强不安全感“”自卑“等等埋藏很深的脆弱的原因之一。 因为有这些问题在,所以我们总是在不断责备自己,不断对自己“施虐”,“我为什么之前那么蠢”“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一点”“我是猪吗?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对不起,接下来我要告诉你几个可能很难让你接受的事实。
2.
首先,对不起,我们就是不够完美,这是事实;我们也不可能变得完美,这也是事实。完美是什么,完美意味着失去个性。完美就像一个打磨掉所有棱角的球,球很完美,但做一个球也意味着永远在滚动,自身永远没法得到休憩。更深一步说,球就是完美的吗?即使你千辛万苦打磨掉你所有的棱角,依然有人会觉得,球太圆滑了,我觉得六边体才是完美的。人都是情绪化的产物,众口难调,除了某个瞬间之外,世界上并没有完美这样的事物。所以放在人群中,我们就是不够完美,也永远不可能完美。
其次,“想象中的我”和“真实的我”是有差距的--很抱歉直接告诉你这一点,真实的“我”往往没有我们脑海中的自己好。我们一直在美化自己,不管是我们的长相(有研究表明我们眼中的自己要比真实的自己好看30%,目前没有看到关于这个的权威报道,但我认为是基本可信的),还是你的各方面能力。(有一个现象叫叫达克现象(The Dunning-Kruger Effect),即能力越差的人越有一种虚幻的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优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种美化有效缓解了和他人比较之下的自卑,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我很好”的感觉。然而,因为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经常会导致事情的结果不如我们的期待。这种实际结果比预计中差的感觉重复出现,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不断产生自我怀疑,甚至难以避免地责怪外部因素,责怪“运气”等。
很抱歉告诉你这一点,但不论是你,还是我,的确都不是天之骄子。你我并不比别人好,我们所骄傲的能力外貌等,很可能在人群中只属于中间水平。
3.
我知道这些事实一时很难让人接受,请相信,知道这些事实的时候我也像你一样难受。但是如果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刚开始会很难,却往往是从“平凡”“不够好”走向“优秀”“卓越”“越来越好”,从现在的你走向“理想中的你”的第一步。我知道这很难,但请给自己一点时间,接受真实的你,请允许自己不完美。你和我一样,我们都只是一个人而已,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定有缺点,但也一定有优点,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往往可能,那些“不完美”能让我们更生动,更“活着”,也让周围人能更亲近我们这个人,而不是像一个冷冰冰的物体。
知道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不完美不意味着你不够好。你已经够好了!你的所有不够好都构成了最可爱的你,你的每一次尝试,不管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只要你尝试了,就成功了!世界上竟然有你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过去的所有经历都让你变得如此与众不同,难道这还不值得爱与尊重吗?请你像爱你将来的孩子一样爱自己(Please,nurture yourself like you are going to nurture your children)。为什么?因为正常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是最接近无私的(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说是完全无私的,因为父母也是人,也会有私心,付出的同时也存着私心希望得到你的反馈),这种爱是不因为你的长相,性格,赚钱能力,交友能力等等而改变的。同样的,请以这种爱来爱自己,好吗?假如你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请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长相不符合你的审美,你会因此责怪TA吗?假如你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有能力,同样请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的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你是会指责TA,还是安慰TA,给TA支持,鼓励TA相信自己呢?
就像你不会因为外部原因苛责你的孩子,同样,为什么要苛责自己呢?回头看看,所有过去的那些不好的经历,那些感到羞耻的时刻,都让你变成了现在的你。即使从来一次,你也不会做得比过去更好了。既然如此,就原谅自己,接受自己吧。每一次在受到外界伤害蜷缩在一个角落的时候,请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美”“我很棒”“别怕”“我很重要”“没事的”。这不是安慰,这就是事实。这些事实甚至可能比前面的那些hard truth更难让人接受,但它们依旧是事实,请给自己一些面对这些事实的勇气,像接受前面的事实一样接受自己。
请相信,
你有能力给自己你需要的所有,包括关怀和爱。
只有内心满了,才能自信地走在这个世界上。
请相信,你值得一切美好事物!
参考文献:
1. Fuller, G. (2011). Ignorant of ignorance?. Practical Neurology, 11(6), pp.365-365.
2. Thiel, P. (2014). Zero to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