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明确自身的需求,遵循自我的成长道路,纵使上司对我给予高度重视,那也仅仅是在无法回避之时采取的策略。与他本就是萍水相逢的关系,由于前公司的牵连,恰巧他有用人需求,我以应聘者的身份与他建立了联系。随后,他的女助理、女法务以及女秘书均为同一人。在他的带领下加入新公司后,对方恰好怀孕并生育,我们的小团队因此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我作为“万金油”的角色,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
曾有一次,他要求我前往快速消费品部门寻找一位总监借调设计师,我在深思熟虑之后,便大胆地前去借人。一方面,我初来乍到,背后无任何靠山;另一方面,对于公司整体运营尚不熟悉,无需过多担忧。我直接进入他人办公室,询问同事寻找胡总,对方见我无所畏惧的性格,迅速告知我胡总的办公室位置。敲门后便径直走入,由于对胡总的身份并不了解,我也未拐弯抹角,直接向对方表明:“胡总,我是某部门的小梁,正在执行一个项目,但该项目缺乏一位设计师,我的上司让我前来向您借调人员,请问此事是否可行?”
胡总并非拖沓之人,他打开办公室的门,邀请我一同站在门口观察现场办公的情况,他表示:“我这里仅有一位文案人员和一位行政人员,他们都非我团队成员。”他的这番话使我明白,上司让我前来借调的并非人员,而是希望我能与胡总见面。在汇报任务结果时,我顺便向上司介绍了胡总部门的情况,明确告知他借调任务未能成功,但却得以了解对方的工作环境及员工状况。不久之后,我的上司与其助理从其他事业部引进了一位视频总监,声称将为胡总的部门提供品牌服务。如今回想起来,我依然是老板的得力助手,轻松地获取了其他部门的信息,同时又避免了其他同事的怀疑,如同大内密探般,悄无声息地为他安排了一位职位重要的总监,空降至其他部门。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位胡总,也未与胡总所在的事业部有过接触。直至我离开公司,在离职前,公司学院的负责人邀请胡总到部门小型会议室开会,当我经过该房间时,想起这张熟悉的面孔,便回忆起胡总的形象,三年多未见,他的容貌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精神依旧饱满,他在会议中的表现,与当年我向他借调人员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变得更加自信,更具领导者风范。然而这一切与我无关,当时的我尚未获得学历,在离开公司之前,我的学业还差一篇论文撰写,只需再参加一次答辩便可顺利毕业。
我的上司,对我的存在并不在意,毕竟他的助理已经回归,可以继续为他效力。他对我的态度犹如用完即弃,将我转售给其他汽车中心,而该汽车中心的总经理,在与我交谈时,态度并不友善,主要原因在于,在为他们的项目服务期间,我始终拒绝接受餐饮或聚会的邀请,与同事保持距离,因此在他的印象中,我应是一位有主见且情商较低的策划工作者。基于我不想制造任何职场关系的心理认知,我对他哪些咖啡爱好,谁谁亲戚的后台,是一点儿正眼也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