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祷雨,汉祖歌风,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商王祷雨
译文:成汤作为开国之君,为了消除旱灾,亲自参与了祈祷仪式,希望普降甘霖。
注释: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成汤率领军队在一个叫鸣条的地方与夏朝的主力部队展开决战,并将其彻底击垮,然后召开了庆功会,3000多位诸侯到场,会上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拥立成汤为天下之主。夏朝也在成汤坐上宝座的那一刻正式宣布灭亡。
成汤作为开国之君,深深地明白夏朝为什么为走到这一步,不能集思广益,不体恤民情,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以后一定要谨慎对待。就在开国不久,商朝遭遇了大旱,连续七年雨水少得可怜,在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成汤让巫来占卜一下,看看应该怎么办。巫取出一块清洗干净的龟甲,晾干后,用一种尖利的青铜器在龟甲上钻出一定数目和间隔的小圆孔,然后拿到火柱上烧,直到上面出现了裂纹,然后巫根据裂纹的深浅和纹理的变化来判断吉凶,并推断某件事情能不能做,以及如何去做。
巫做完了这些事情,将最后的结果告诉了成汤:
“大王,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用活人作为祭品,敬献给上天。”
“好的,我知道了。国家出现这样的灾难,我应首当其冲,待我沐浴更衣,自己完成这件事。”
“万万不可!大王,可以作为人祭的多的是,您是一国之君!”
“我亲自来,才能表明这份诚意!”
巫还想极力反对,大王如果做了烧烤,下一个冲进火堆的就是自己!但成汤主意已定,巫都恨不得掐死自己,这张抽风的嘴!说什么都晚了,下面就是选定日期和地点了,日期要选一个隆重而又吉祥的,地点就在亳(商朝早期的首都,今河南商丘县东南)附近一个叫桑林(今河南省夏邑县)的地方。
这一天终于到来,成汤沐浴后,一身白色净服来到了桑林。桑林早已筑好了神坛,坛上堆满了干柴,成汤走近跟前,跪在神坛前祷告:“是我制定的政策不合理,还是没有很好地实行?是觉得我也像夏桀那样对待人民吗?是不是我修建的宫殿太豪华了?还是服侍我的女人太多了?要不就是我对金钱动了不正当的念头?或者我听信谗言,忠奸不分?扪心自问,自从执政以来,我所做的事是经得起考查和检验的,当然,如果您依然觉得我做得不够,没有符合您的要求,就请您将罪过归于我一人,不要让天下人一起承担!我这就用行动表明我的忠心和诚意!”
巫这时就在跟前,心想在大王赴火前一定要抱住,这可是最后的机会了!
成汤说完后猛得站起身,从怀里迅速拿出一把剪刀,咔咔两下将头发截去一大半,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好不容易留长的指甲全部削齐,因为离得很近,巫将全程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迅速转身,向文武百官高声宣布:“大王不惜以切身之物作为献祭,天恩浩荡,自当悯恤生民!”
就在这时,一阵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倏忽而至,大雨数千里,润物若有声。
汉祖歌风
译文:汉高祖刘邦有次在经过自己事业起步的地方江苏沛县时,将老朋友和众乡亲都召过来好好地聚了一下,酒酣耳热之际,刘邦看到近旁有一架击打乐器——筑,就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自顾自地弹奏起来,边弹边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刘邦能够被后人推崇,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汉朝开国皇帝,他那种开阔的格局和长远的眼光,才是根本所在。刘邦是个疑心很重的人,虽然身居皇位,但自己是平民出身,由平民出身而站在最高处,是会感到有些惴惴的,别人服不服?以前从没有皇帝是平民出身,自己会不会因此而权威性不够?出生是不能改变的了,那个叫中阳里的地方就是他永远的故乡,他的家人也不是出身贵族,但却认真劳动,平凡中出伟大,用这句话来形容刘邦,再适合不过。
老百姓的生活,在几千年的生活中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生产工具很少出现革新是最本质原因,如果当时就出现了蒸汽机,科技的进步能够引起当局的重视,那么一切还真是未知。一把锄头用了几千年,五谷丰登自然成为永恒的夙愿,乡村的宗法制也因此有了长期稳定存在的理由。刘邦并未改变乡村的宗法伦理观念,而是对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重新加以审视,提出并践行自己的治国理念。他是个务实的人,并且能够做到平中见奇,在平实的生活中,他也真正认识了一个词——公平。对于刘邦来说,“公平”是其一生的核心关键词,对公平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从其获得的多项“第一”就可以看出:
一、他是第一个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天下的皇帝,后人将这种行动称为御驾亲征。身处刀风剑雨,从最基层一路走来,他真是领略了所有的风景,所以才能在关键时刻波澜不惊。这是英雄不问出处的公平。
二、他是第一个将休养生息、节俭、降税作为国策的皇帝,这就像种庄稼一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命的节奏同样适用于国家的调控。这是让自然和社会按照应有的规律充分发展的公平。
三、他是第一个下“求贤诏”,不拘一格广招天下贤良之才的皇帝,这使公平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让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是人才竞争的公平。
四、他是第一个释放奴婢的皇帝。当解放了别人的生命的时候,国家的生产力也同时活得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做人的权利的公平。
五、他是第一个制定出招降纳叛、联合所有力量进行作战的军事家。对于所有能够争取、能够并肩作战的力量,都能够为我所用。这是为了夺取最后的胜利而在战斗力使用方面做出的公平。
六、他是第一个重视礼仪、第一个将儒家提升到至高地位的皇帝。《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失而求诸野,当统治者不能将礼仪的真精神传承下来,民众就承担起这个责任。这是利用秩序而化育出来的公平。
正是因为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公平观念,才使汉朝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盛世之一。公平、大气、包容,正是强国具有的品质。
刘邦在本质上是一个农民,治理国家对他而言就像种庄稼。但他又实在太特殊了,就像一个来自未来的农民。他身上的小农意识很少,这与他奋斗的经历有关,但这种经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许多后来不再当农民的人,小农意识就始终摆脱不掉。真正成就刘邦一番事业的,是那个时代。秦朝末年的时候,问题已不仅仅是礼崩乐坏了,人才的引进机制、劳动者的实际权利、国税标准的制定等,均已成为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大问题,刘邦成功找到了解开这些问题的钥匙。组成汉文化的典章制度、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经过秦朝短暂的酝酿规划,在汉朝也已开始真正地汇聚成形。商朝的武丁奠定了华夏的地理疆域,汉朝的刘邦重铸了华夏的精神空间,一个真正成熟的国度,经过无数岁月的积累和磨砺,终于结出累累硕果,春华秋实,永记此刻!
秀巡河北
译文:公元23年,刘秀听从更始帝刘玄的派遣,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到河北招抚割据势力。
注释: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开始执政,至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刘奭登基,汉朝虽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总体来看,依然是十分强大的,儒法齐施、恩威并用,政府和人民均感受到了张弛有度带来的好处。这样好的局面,还是被汉元帝打破了。因为社会、身世和身体等原因,这位皇帝显得过于柔弱了。他是一位多才多艺、敏学善思的人,本可与喜欢的人演绎一段才子佳人故事,却做了一个优柔寡断、轻信盲从的君主,令人惋惜。这又不过是一个人的过去。关键是整个汉朝因为前几任皇帝遗留下的问题,以及他的失误,开始走向真正的衰退,这种颓势延续了七十多年,直到刘秀(汉光武帝)来复兴。
刘秀虽然是汉朝皇族后裔,是刘邦的九世孙,但当时的和皇族沾亲带故的人太多了,到西汉的后期,已经有十几万,刘秀所在的一支已不再处于优势,他的生活已和平民一样。这样的官N代,要想实现绝地反击,难度绝不亚于赤手打天下的汉高祖。要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中创出一番事业,除了天时地利,自身还必须具有独特的品质。平息掀天巨浪的,是定海神针,将动荡的时局稳定下来的,是刘秀的沉稳。
刘秀是个不轻易出招的人。西汉末年王莽执政的时候,国家已开始分崩离析了,许多人也开始摩拳擦掌,要干出一番事业,或浑水摸鱼。刘秀却静静地等着,他要在看清楚当时的时势后再做决断。当时的时势,基本是由王莽直接策划出来的,王莽改制也是当时最让人关注的事情。王莽这位统治者做事图快,企图让货币恢复到原始状态,强制推行不符合国情的土地政策,这些均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合治国之道,遭到国家大多数人的反对。
面对这种情形,刘秀用“沉稳”来定住国体、定住民心。面对西汉末年的乱象,他先沉下心来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鲁莽行事;得知兄长刘縯被更始帝刘玄害死,虽极为痛心,仍能忍住怒火,出巡河北以图将来;在历次重大战役前,均给对方首领事先去信,希望联合,而不希望惨烈的战争发生。刘秀出身平民,他非常明白百姓活着多么不易,一场战争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平定天下后,刘秀推崇忠孝之道,释放奴隶、提倡节俭(有高祖之风),从而使人心沉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做事;通过新的土地政策,他尽其所能抑制了豪强势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又将原来的三公的权力归于尚书,尚书下又设许多官职,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垂直管理,省人省事,自然稳定。沉下心,稳定住,“沉稳”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沉稳不是迟缓,事前的条分缕析,正是为了以后的势如破竹。沉稳的人更有骨气,不要说刘秀和他的哥哥,即使是在这个朝代的开创时期那些被打败的将领,也是极有型的。与刘秀交战的那些正规兵团和地方势力,其中的一把手都极有气节、宁死不屈,男人的硬朗展露无遗,铮铮铁汉令人刮目相看!
刘秀是东汉的开创者,后人对这个朝代是相当看重的,司马光:“自三代(夏、商、周)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梁启超:“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为儒学最盛时代。”懂得何谓脸面,做起事情自然得体,什么都豁出去了,会把所有人都害了。这或许也是沉稳的题中应有之意。
策据江东
译文:东汉末年的杰出将领孙策,继承其父孙坚的遗业,统一了江东地区。
注释:《三国演义》中,孙策被称为小霸王,与西楚霸王项羽遥相呼应。令人惋惜的是,两个霸王,结局都很悲怆,但让后人铭记在心的,往往不是结局,而是英雄们那些惊心动魄、壮丽激越的人生岁月!
孙策长相很帅,谈吐风趣、性格豪爽、极善用兵,虽然有名号,但大家都习惯称他为孙郎(就像周瑜被称为周郎,都是粉丝给起的),百姓一听到孙郎到了,哎呀高兴得像掉了魂似的。这么有实力,却被当成了偶像派!
孙策出身于军人之家,其父孙坚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地方将官,在三十七岁的时候被刘表的部下杀害,当时孙策十七岁,从此便发誓为父报仇。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袁术那里找到的,这位主公显然和他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但无奈对方势力太强,必须隐忍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孙策开始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首先是从袁术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父亲孙坚的旧部,然后又通过与陆康等的作战中积蓄人才物资,同时,孙策又向当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表达了战略合作的意向,曹操对此表示同意。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的时候,周瑜、鲁肃等均感到在袁术手下再也没有发展的空间,于是均投靠孙策。袁术在这时,也已将孙策视为眼中钉,非除不可了。但就在建安四年,袁术忽然病亡,袁术的众亲属没有一个能够撑起局面的,都投奔了和曹操有关系的刘勋,刘勋打不过孙策,就跑到曹操那里躲避。
接下来还有一个对手华歆,孙策对虞翻说:“华歆虽然名望很大,但绝非我的对手。如果不早日归附,等战局一开,说什么都晚了,你这就进城,把我的意思说给他听。”虞翻本就是降将,他深知孙策此话不假,就到华歆那里现身说法,华歆也是知道虞翻的厉害的,看看虞翻都这样了,自己也就不挣扎了,于是举城投降。
然后迅速击破邹伦、钱铜、严白虎等的部队,孙策终于平定了江东。曹操得知消息后不禁感叹:好小子,够厉害,谁与争锋啊!于是赶紧将自己弟弟曹仁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儿子曹彰和孙策的堂兄孙贲的女儿结婚,又命地方官推举孙权为茂才,总之是尽情地拉拢,实在不敢硬碰。
盛放之后,烟火纷纷散落下来,孙策的生命也如流星划过苍穹。孙策据有江东后,开始瞄上了曹操,机会很快到来,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军队正在官渡对峙,孙策就想趁机突袭许昌,曹军得到消息后大为震惊,只有郭嘉说道:“孙策刚刚统一了江东地区,这凭借的是峻急的力量,他所能杀的是同样峻急的英雄豪杰,对于一般人,他是疏于防备的。这样即使他率百万之众,也像独自一人,独自一人,一般人就可以将其搞定。依我看,孙策必死于一般人之手!”
事情果如郭嘉所言,在一次野外打猎的时候,孙策被“一般人”——自己以前处死过的一个太守的三个门客用箭射中脸,当晚不治身亡,时年26岁。死前,孙策将弟弟孙权叫来,给他配上印绶,并对他说道:“集中力量,两军对垒,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用,我不如你。”孙策是有自知之明的,孙权也很明白兄长这一番话的厚意和重托。一代将星就此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