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注定追随着别人的光而行走于深夜,那你也终将迷失于黑暗中无法自拔。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那你将永远无法成为自己。
她这一生,都在不停痴狂的追求着,虚幻的执着着,她的一生,是孤独的,也是悲悯的。在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佩科拉度过了她的一生。
可想而知,在欧洲国家的黑人家庭的生活有多么步履维艰,而她就诞生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父母的恩爱体谅,也被时间渐渐消磨殆尽,分毫不留。婚后的枯燥生活,无休止的争吵,频繁的家庭冲突,都让她的心灵更加摇摇欲坠 。所以,是不是,只要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摆脱这个低微的血统,是不是,有了蓝色的眼睛,现在的一切都会不一样?这个念头如跗骨之蛆,野生的草,疯狂在心头蔓延着。真的,好想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改变这不如意的一切。
终于在那一天,一把火烧尽了家庭的温暖,无家可归的一家人像一群幽灵漂荡在世上,最后寄居在另一家的黑人家庭中,也因此有了为数不多的关怀者。我们可以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但绝对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上帝。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资格,但爱可以让人幸福,同样,爱也会让人窒息。
可是,生活的不幸也不仅仅是这样。她转学了,周围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无所不尽极其的恶劣,让她的人生糟到了极点。最后父亲的伤害和母亲的理解,更是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压垮了佩科拉的人生。童年是人这一生的开端,应该是快乐而自由的,但作为一个女孩,佩科拉却在童年时期几乎尝尽了所有人对她的恶意。忍受痛苦是她的日常生活,凄惨悲凉成了她的人生底色。她想,若是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是不是一切的悲苦都不会发生了。
为此,她日夜祈祷着,白昼不歇,黑夜不乏,乞求那一双能够改变她生活的蓝色的眼睛。老师同学们会尊重她,父母也不会吵架,陌生人不再露出嫌弃的眼神。于是从小她就每天都在祈祷,祈祷第二天醒来时,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然而,近10年过去了,这个惊喜一直没有到来,但佩科拉也从未放弃过。她最后找到一个皂头牧师,希望他能帮自己拥有一双蓝色眼睛。最后佩科拉疯了,以为自己的愿望已实现,经常拿着镜子在欣赏,每当遇见一个白人,就会在心里偷偷比较,谁的眼睛更蓝一些呢?甚至责备皂头牧师为什么不把她的眼睛造得再蓝一点。她对蓝色眼睛的执著,简直到了极致达到一种癫狂的状态。在她心里,只要拥有了蓝色的眼睛,似乎就拥有了世间的一切美好,幸福美满的家庭,无坚不摧的内心,昂扬向上的生活,甚至觉得蓝色的眼睛都可以直视太阳的光辉。这种畸形的观念,既让人怜悯又让人觉得可悲。如果你注定追随着别人的光而行走于深夜,那你也终将迷失于黑暗中无法自拔。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的身上,那你将永远无法成为自己。
人们生而平等,人们也生而自由。我想作者也大概是这么想的吧。肤色,种族,一切都不是自己不够强大的理由。作者打破海面的平静,直面深海的厚重黝黑。每一个独立的灵魂都应该熠熠生辉,独自闪耀美丽。任何社会的剥削和压迫,都不是我们低头弯腰的理由。在金盏花盛开的那一天,看到不同肤色的人群脸上都绽放的灿烂笑容。
无数的故事,无尽的远方,这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