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14日,也被称为“白色情人节”,不过貌似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是在小海螺班,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节日——“π节”。在之前的数学课上,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记住“π”的约值,心思灵巧的曲老师便想出了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取“π≈3.14”之意,将“3月14日”定义为“π节”。就这样,这一天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从昨天起,孩子们已经很兴奋地在期待曲老师要怎样给他们过“π”节了:会不会给我们每人发一个派呢……
终于等到了数学课,虽然并没有孩子们期待的各种派,但是曲老师却给大家带来了神奇、有趣的别开生面的一节课,也必是难以忘记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蒲丰投针实验”。曲老师之前把这节课的构思跟小石头班、彩虹鱼班的老师们都交流过,大家觉得这节课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一听。不等曲老师张口邀请,他们便主动要求前来“蹭课”。于是,这节课是三个班集体出动的“大课”。
开始上课了,曲老师先从一个伟人的故事——《怪男孩》讲起,这里的“怪男孩”指的是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呢?因为他的生日刚好是3月14日,而且他在数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这个“巧合”勾起了孩子们很大的兴趣。二年级的孩子们大多好动、好说,而且是三个班混在一起,但是在曲老师的故事吸引下,他们却几乎都能保持凝神静听的状态,不知道这是曲老师的神奇魅力呢还是故事的强大吸引力呢。故事讲完后,曲老师问大家:想不想成为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啊?孩子们当然非常乐意地表示愿意。
那就让我们开始一个神奇的科学实验吧——“蒲丰投针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π”的近似值。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实验的做法,曲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实验视频。我们看到,在一张很大的空白纸上画有等距的直线,一个人拿一根牙签往纸上随便一扔,看是否与直线相交。然后是第二根牙签、第三根……直到第3000根。全部投完后,再一根一根地取好归类,并分别记录下是否与直线相交。最后把总数3000除以牙签与直线的相交数,得到的数值非常接近“π”。
孩子们大为吃惊,有的表示好奇,有的表示质疑,有的干脆说要亲自验证。细心的曲老师早已提前为大家准备好实验材料:9张画有等距线段的4K纸、一百多根长约十公分的塑料小棒,以及一沓标有次数、投掷数和相交数的量表。曲老师把每个班的孩子分成三组,每组一张纸、十根小棒、一张量表。每组同学按照规则轮流投掷,并且准确、真实地记录下得到的数据,填到表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白纸在地上铺开,定好先后顺序,抓紧一把小棒,“唰”的一声洒在纸上,很是爽快。然后,其他同学有的把落在纸外的小棒拿开,有的数着纸上的小棒数以及和直线相交的个数,有的在记录大家得出的数据。就这样各自分工,共同合作,“玩”得不亦乐乎。“10/6”、“8/3”、“6/4”成了他们交流的代号,甚至还有非常巧合的“7/7”、“8/0”等。
不知不觉间,下课时间到了。孩子们意犹未尽地说:“可是我们才投了80多次呢。”为了将实验进行到底,保证实验的连续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曲老师告诉大家不要着急,先把各自的实验材料收好,利用课下时间可以随时继续进行实验,明天中午我们再一起把最后剩下的部分做完,然后把所有数据相加、再相除,为大家揭晓神秘答案!所有孩子分成了9组,每组投掷220多次的话,总数将是非常庞大。
我们最后得出的数据会是怎样呢?跟“π”的值非常接近还是相去甚远呢?期待答案揭晓。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把孩子放在心上,教师的职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