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腾讯公司一个我与微信的H5火遍朋友圈。我也打开测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从2012年年末开始使用,2013下半年一步步成为重度用户,微信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不低于3小时,个别天数下班之后,甚至高达六个小时———这个数字大到让我只能用震惊与惶恐的程度。
一、耗损的不只是时间,还有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我发现在阅读文章时,微信阅读给我一种吃快餐的催促感,较少发生深度思考;而阅读纸面书籍则有些喝茶品茶的慢悠悠的感觉,会做些笔记与深度思考。
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与人的关系链接。我发现不知不觉间,大家除非与领导沟通或者和很正式的场合,无论与同事沟通还是私下聚会,甚至于回家探望父母,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打开微信,心不在焉地在应对着与他人的回话。
交流时,几次不自觉地打开手机,这与和人聊天不断的看手表是同样传达着非礼貌的意思。或者说这是件很破坏交流质量的事情。人与人的沟通,只有一小部分在于语言内容,大部分则取决于当时的表情、声音,你是不是用心听,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你不用心听,你是听不出弦外之音的。如果再三几次,大约对方就不会再找你聊天了。也许你不觉得你有什么恶意,但当一个人有好多话要倾诉,而对方显示出一种并不那么在乎的态度时,这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第三,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变化,碎片化的阅读、时不时地刷朋友圈,等待回复的期待感,一来一回之间,一整块时间就被切割成N个小块。这对于良性积累是件特别糟糕的事情。因为每个小块的程度都很肤浅,不足以让我们完成深入、复杂的工作。这就像一万个小时理论提到的:成为专家的人物,大都经过10000个小时的前期练习。但这种前期练习不是碎片化的,是有深度的、有连贯、有效分解的N块。好比同样学习英语,同一个专业,大学毕业有的人就信手拈来,有的人却始终是哑巴英语,付出努力与付出努力的有效性是同样重要的事情。这里面有个良性积累与碎片化堆砌的本质区别。
第四,微信空间会造成错觉。朋友圈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如果好友过了500,关系生疏的都有,你———作为一个平凡人,会发现你越看越“卑观”,越看越不踏实。朋友圈动辄“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养生宝典”,“心灵鸡汤”,“美食达人”,“90后毕业三年##项目首轮融资500万”,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人们生在同一个星球,却活在不同的维度。
作为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是无法诠释的如此清晰的,后面反而有不少幕后作者的带有情绪与偏见的观点。至于一些商家的催眠式语言,更是在刺激着人们隐藏在内心的欲望。
你应该走出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思维去独立思考,一件事情你亲自经历了,产生的那种感受会像一个“活着的、饱满的”鱼活在内心的汪洋里,没有直接感触的、仅仅停留于文字的理解则很容易随时间沦为海滩上被晒干的海蜇皮。
你也需要不止在微信上与朋友沟通,你需要约他们出来喝杯咖啡,或者找个地摊喝杯扎啤吹吹牛。这里面有情感的互动,而情感里有滋养你我之心的东西。
说到这里,大都是在阐述包括微信在内的电子产品对人的反面干扰。
但我不是反对派。
首先,在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被大环境裹挟着往前跑,有着很多身不由己的被动。
再者,电子产品的便捷性也极大的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质量与速度,改变了互动的方式,增加了一定程度的链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那么,在这里,我并非倡导“复古”,而是想提问:作为人———集天地精华与创造性的生命体,他如何审视、定位与包括电子产品在内的物的关系,如何定得住?或者他要做些什么,使自己在这片浮躁的世界里,寻得一片内心的净土?
无论如何,物可以人化,人却不能物化。
我把答案归为心法与招式两个方面。
先说心法,就个人经历来讲,我真心觉得,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社会,与传统社会,它有一个针对“心性”的不同态度的巨大差异,几乎是方向性的。传统社会环境是鼓励人的“戒定慧”,而现代社会环境是在助推人的“贪嗔痴”。外界越是浮躁动乱,内心就越需要有个“定海神针”,保证你不会被大风刮飞。
与其说是微信让我们变得碎片化冷漠化,不如说我们掌控自己的定力越来越弱,在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都充斥着浮躁、散发着诱惑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微信等社交工具,我们也会在其他社交网络上打发自己。电子产品只是顺水推舟,深化了而已。所以,根本在人,在人心,在对人心的掌控力度。
儒家经典《大学》里给出了一条在我看来循序渐进而又切实可行的道路,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国,在此处可引申为社会事务或者工作内容)。人需要不断加强自我的修养,存养内心的静谧,保持在混乱状态下的清晰。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再说招式,从五个层面的平衡讲起。
身体、
精神/灵性、
社交/人际、
理财、
思想/知识。
这是援引史蒂芬·柯维博士的分法,也是我深为认同的。茫茫人海,有的财富巨多而身体不佳、家庭失败,有的才华横溢而食不果腹,有的看似成功却内心煎熬,个人分析认为核心问题在于这五个层面失衡,人世间的各种问题只是现象,根源在于这几者的失衡引发。一旦根本失衡,其他的各种问题就会应接不暇,也就不会拥有持久的平静与幸福。(时间有限,先写到此,后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