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8-31 姜汪维 经典新知生活
很多大学生会说,大学不比高中,同学关系总感觉没那么亲近。其中,农村生源的学生感觉往往更强烈,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在北京工作的同学,经常跟我说起大都市人情淡薄、冷漠与精致理性。
这两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因为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适应问题,而是隐含在社会大背景中的深刻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大城市与精神生活》给了我答案,虽然是一篇散文,却依然具有德语风格的雅洁严谨,也比较难懂。
第一个问题:你为何对我如此冷漠?
人们将理性作为一种心理防御屏障。大城市中各种印象纷至沓来、瞬息万变,经常出乎人们意料,经济节奏、职业生活、生活节奏很快,这与农村和小城市感情生活节奏缓慢和平淡形成强烈对比。如果还像小城市或者农村里那样,跟如此众多的人和事情打交道都要做出内心反应,那么他除非会分身术,否则将陷入完全不可设想的心理紧张和混乱。所以,大城市的人们普遍采取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来防卫这些压力。好比我们经常与邻居同乘一部电梯,彼此相视而焦点散漫,最多只有简单寒暄而不太可能有深入交流。从一点上看,我们感受到的“冷漠”,实际上是城市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性态度,也可以叫做矜持,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如果硬要与之产生密切接触,无疑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产生憎恶。
以金钱为媒介,消除了所有的个性、情感分歧,把人们的生活变成一道道简单的算术题。现代城市几乎完全是以市场产品来维持的,很显然,购买双方可以完全不认识对方,也不必了解对方。这相当于说,你只管吃他们家的鸡蛋就行了,何必要看一看下蛋的老母鸡?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生活不需要太动脑子去选择,人们的兴趣、行动、时间甚至意识已经被其他方面所决定,就像被放到河面上托着,几乎不需要自己游泳。如果你想我行我素,任性而为,那可真是跟自己作对。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感受到的“冷漠”,实际上因为城市生活普遍建立在金钱交换基础上,而金钱是不带任何色彩的,它不需要个性和情感。
第二个问题:你又为何对我如此亲热?
相互之间的冷漠和互不关心恰恰给人一种独立自由的感觉。简单讲就是,在城市中,大家都很忙,谁管你在干什么。而在传统的群体当中,为了维持内在的团结,必然对个人的思想和自由予以严格的限制。比如中国古代的家族、教派,都是这样。而且,大城市各种丰富而专业化的供给,也诱发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癖好、穷尽脑汁的奢侈,甚至是与世隔绝的独处。——它们的意义已经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自我表现,刷存在感而已。现如今的网红、快手软件,就满足了部分人的这种心理需求。
亲热变成了一种个性化的表演。与小城市和农村相比,大城市中每一个人跟别人真正碰面的时间是短暂的,因此,他们又会尽量表现出自己的诚恳和热情。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火车上或者飞机上,看到两个人聊得特别high,看似极为亲热,也相互留下微信,但是分开后,再也不会联系了。整个过程,跟在朋友圈刷了个自拍的动机和所获得的满足是一样的。
齐美尔的这篇文章写于100多年前,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点出了都市生活的部分真实,也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希望即将步入城市生活的大学新生,以及在城市中感到孤独寂寞的人,能从中汲取同情和理解。
他说:
“假如生命缺少内在差异,以至于人们害怕天堂里持久的幸福会变成持久的无聊,那么,无论生命在何种高度、以何种深度流淌,对于我们来说,都显得空洞和无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