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被控制,无时无刻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感觉到。
比如,晚上在家,感觉有点渴,喝口水,自己可以控制。如果对亲人说出来:嗯,渴了,想来杯冰水。这有可能被关心自己的人给说一顿:不能喝冰水。对于这个人的态度,你无法控制,而对方的行为是不是控制呢?
比如说,我现在对书的兴趣才刚刚被自己发掘,看书时,非常开心。我老公看在眼里,自然是开心,因为他自己喜欢看书,从前也希望我喜欢上看书,但很遗憾,过去几年,在他的“教育”和“培养”,甚至是言传身教下,我对书,依旧是毫无兴趣,甚至是反感。
后来看了心理学方面的之后,才感觉自身的任督二脉被打通,看书看电影,变得清晰起来,然后慢慢发展出看书的兴趣。
他高兴,于是有段时间,他就盯上我了,平时的看书时间,如果看我总是在看手机,他就会温柔的笑着说:你今天不看书呀!
我于是升起厌烦的情绪,我便会使出杀手锏:你想控制我呀?对方会立刻闭嘴。
我们都知道,自己百分百可以控制的事情,去做的时候,心态会很平和,没有情绪,是喜悦的状态。比如我现在看书,纯粹是因为喜欢,能在其中得到乐趣,也可以说看书是内驱力。
如果我老公每天督促我看书,我不想他觉得我是个不喜欢看书,觉得肤浅,不求上进的人,我会每天看那么一点书,但即便我每天能看一会书,能控制他对于我的看法吗?
比如,你的孩子喜欢语文,文笔不错,自发去图书馆找各类课外书籍阅读,作文每次都取得高分,妈妈见状,开心极了。于是鼓励到:好好看,学好了,将来参加全国作文比赛,拿个大奖回来,妈妈时不时的督促一下,主动帮忙找课外书籍,也特别关心每次的语文成绩,如果某一次考差了,温柔的妈妈也没有主动责备她,而是积极的帮忙找问题,觉得有自己的帮助,女儿下次应该不会失误了,结果又没考好。妈妈便拉下脸,开始问:怎么回事呢?以前都能考得好好的,怎么连着失误。女儿觉得有愧于妈妈的关心和期望,于是更加努力的阅读课外书籍,但恐惧的种子已经种下了。她知道她是不能控制每次的语文考试结果的,但又不想让妈妈失望,只好在这种恐惧之下,带着焦虑的去学习,于是有可能越学越差,更有可能上升到自我攻击。
而妈妈,出于让女儿保持兴趣的目的,认为给女儿订一个目标,作为鞭策,那么女儿就会有动力了。这也是控制。但女儿能意识到,妈妈的行为是控制吗?恐怕不能,因为妈妈只是为了她好,出于爱。
兴趣之所以是兴趣,因为它没有任何压力,没有达到要达到任何目的的想法,与自己的兴趣相处,身心是愉悦的,是内在的身心合一。没有想要控制的想法,就不会有机会体验到失控所引起的焦虑,没有这些情绪的影响,兴趣可能会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
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海水涨潮,退潮的时间,你能控制吗,你知道自己不能,所以你不会想要去控制它。如果某一天太阳没有按照平时的点出来,你会痛苦吗,不会,因为你知道自己无法控制,只有接受。
而不准孩子吃零食,你可以控制吧!嗯,的确可以,你只要多说说吃零食有多少坏处,等,你觉得他可能就不会吃了,但这家伙似乎听不进去,执意要吃,你会不安,焦虑,甚至会和孩子歇斯底里的对抗。
再说一个最近自己的真实体验,我分享文章后,有很多人表示喜欢,偶尔有这样的留言:你要多写写你的分享! 多分享分享!让我好好体验体验!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内心会生气一种厌烦的情绪,并伴随着轻微的愤怒:我分享,是我的乐趣,怎么变成了,要我为你服务的感觉了呢?我又没有收钱,没有义务写,凭什么让你好好体验体验,这是要让一个小博主把原本是内驱力的兴趣变为外驱力的节奏呀!
本来想写个微博好好发泄自己的情绪,连怎么写,大概思路都已经拟好了。但不知怎么的,灵光一闪:我为什么会有厌烦的情绪呢?除了感觉到有读者,要把我的兴趣变成为她写而写的动力外,还有什么呢?我突然感受到:原来我感觉到,隔着微博,有一双手竟然想要控制我,你凭什么要求我,我想写就写。但,我立马又悟道,别人的想法,是你能控制得吗?废话,人家的任何想法,我都无法控制,所以经过小小的哀悼之后,我接受了我不能控制别人想法的事实了。于是愤怒,厌烦的情绪流走了,计划中的怼文,就变成了这篇文章了。
我能感悟到这一点,那些被家长控制的孩子们能悟到吗?恐怕有点难,如果孩子们能悟到:妈妈的关心,是出于控制,而我控制不了妈妈的想法,她想控制就控制吧!我的兴趣我自己负责。
如果你升起要控制某件事的念头的时候,其实潜意识就会担心,如果控制不了,会如何,于是焦虑就产生了,所以控制即失控。
接受自己不能控制某事,就是一个放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