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母亲节,看到群里很多的伙伴都在抒发着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写下了一篇篇朴实动人的文章。深深受到感染的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写下一些给母亲的文字……
记忆中的母亲,是极其善于勤俭持家的。我们兄妹三都出生于七十年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正是凭着母亲的勤俭节约,精打细算,才把我们兄妹三人抚养长大,并且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那时候的贫困,是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的。那时候除了过年过节,一年是难得吃上几顿肉的。平常的日子,一日三餐都是吃母亲自己种的各种蔬菜(缸豆、辣椒、茄子、冬瓜、空心菜等),腌的咸菜(雪菜、豆角等)。
记忆中每天一大早,母亲就早早起床,煮上一大锅粥,然后洗上一大盆衣服。吃完早饭,母亲和父亲一道去地里干活。临近中午,母亲往往会提前一点回家做中饭,等着我们放学回家、父亲从地里回来,一起吃饭。中饭吃完,下午还要再去地里干活。晚饭要么是煮粥,要么是汤饭,或者是中午剩的米饭。现在想来,在农村,一个女人,比男人可能要更辛苦。
然而,即使是那样贫穷的日子,母亲也把一家人的生活照顾的好好的。
母亲做的一手好菜。现在回忆起来,有好几道菜自从离开家、离开母亲,就再也没有吃过了。一个是炒山芋,就是将新鲜的山芋,切成长条状,当蔬菜炒着吃,味道非常好。这个菜也许是母亲的独家发明。后来在别人家、在外地,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吃过这道菜。印象较深的还有冬瓜油渣汤,臭咸菜豆腐等几道菜,都是小时候吃得很多很下饭的菜。现在回忆起来都是香香的味道……
母亲虽然不识字,然而对子女的教育却特别重视。那个年代,上学虽然不需要多少钱,但不上学,却可以帮家里早日挣钱。方圆几十里内,像我们家这样,支持三个孩子全部上学的,太少见了。我们兄妹三个,在村上也是读书最多的,我和哥哥都考上了大学,妹妹也是高中毕业。
后来跟母亲聊到这事,母亲说,自己没有文化,在农村吃苦,只希望孩子不要再像自己一样受苦,希望儿女能好好读书,将来跳出农村就好了。这是母亲当时最朴实的希望。说起来简单的几句话,在当时其实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的。当时,村上的闲言碎语有不少传到母亲的耳朵里,好多人会说母亲傻,将来要是考不上,钱不是白花了,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关于对子女的教育,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父母都是地道本分的农民,那时候我们兄妹三人读书的学费,每一分一厘钱都是从地里辛辛苦苦挣回来的。每年开学报名,都是母亲最发愁的时候。
有一年开学,母亲在家里找来找去,找不到给我们准备的学费钱。等父亲回到家后,才知道原来钱被父亲拿去赌博输掉了,母亲气的直哭。
今年过年和母亲聊天,说起这事。母亲说,那时家里的钱不管藏在哪里,比如鞋子里、房顶上等任何地方,都会被父亲找到拿去输了。
父亲后来临去世前有一次珍重的跟我们说:“你们能有今天,要好好感谢你妈妈,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
这是寡言少语的父亲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最大的肯定!
母亲没什么文化,却深深懂得教育。她特别能理解孩子,特别会鼓励孩子。记得每次考试前,母亲都会为我们煮上一个鸡蛋。考完后,母亲担心刺激到孩子,从不问我们考的好不好,只会婉转的问,考试难不难?如果听到是不难,母亲就放心了。因为不难,代表孩子考的好,发挥的好。
母亲不仅会持家,会教育孩子,更是深明大义的表率。父亲排行老大,下面有个最小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小叔,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一直是父亲拉扯着长大的。父亲帮他盖房、帮他娶媳妇,母亲从来没有因为这事和父亲吵过。
母亲兄妹七个,她最小。母亲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我有一个三舅,患有羊癫疯,一辈子没结婚。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母亲把三舅接到我们家,跟我们一起生活。后来三舅搬回去一个人过,母亲每周让我给他送吃的、换洗衣服等。一直照顾到三舅去世。还有母亲的大姐——我们叫她大姨娘。老了的时候,特别喜欢来我们家,因为母亲会帮她洗澡、穿衣,睡舒舒服服的床,盖软乎乎的新被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有母亲的二姐,住在离我家三四里的一个村里。二姨娘家条件不好。幸运的是身体好,快九十的人了,还能一个人自理。母亲时不时买点东西去看她。
诚如父亲所言,我们兄妹三,能有今天还算不错的生活,是母亲一点一滴给我们积攒的福报。
在这个母亲的节日,我愿为母亲奉上儿女最真挚最美好的祝福:祝妈妈开心喜悦、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