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了细节的最后一页,总结起来讲,这是一本套路与反套路的书,读过之后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在满满的套路之中。这本书会帮助我们一一分析影响我们行为背后的原理。
下面我会写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原理,并举例。
一、我们在网购时,会不会先看一下销量优先呢?大多数人都会受到他人对商品评价的影响。如果一件商品只有几个甚至没有评价,应该没有几个人敢下单吧?同理,我们去餐厅就餐也会去人多的地方,即使排队也愿意。而那些门可罗雀的餐厅,却很少有人光顾。这就是从众心理,一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太熟悉了,但是,有几个人可以摆脱它的影响呢?香飘飘就用了这个原理,他们强调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他们,并有一个具体数字,一年几亿杯,杯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几圈。让人觉得,和大多数人选择一致,总没错。
二、人们总是很愿意与自己所属的,或者想要融入的群体保持一致。例如:有很多爆文的标题是这样的,《经过研究了50位亿万富翁的经历,发现他们有10个共同的习惯》我们看了之后,就会觉得我要养成这些习惯。或者,如果现在我们所处的群体大多都在做某件事,我们也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
与之相反的是,人们很不希望与那些自己所不屑的人或群体扯上关系。例如三星公司曾做过一件针对老对手苹果的广告。广告中,排队买新款苹果手机的人不是我们所认可主力军年轻人。而是年轻人最不愿意为伍的中年大叔和大妈。
三、环境会对人的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如果是在一个一尘不染的房间里。我们的废弃物会随手扔下吗?大多数人都下不了手吧,但是,如果是一个已经是满地果皮纸屑的地面呢?那就只有很少数人手下留情了。在一个已经很差的环境中,我们所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后,负罪感会大大降低。这就解释了大学宿舍为什么那么让人无处落脚,但是学生还心安理得。背后的原因是:大家都在扔,而且已经这么脏了,我一个人去维护也没用。不过,我们是否有些诡辩?是否缺少了就事论事的能力?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我们怎么做是我们的事。环境差,和我们去破坏是两件事,而且两者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要混为一谈。现在全球的环境都差,但这难道是我们不去治理的理由吗?
四、对于价格,我们更加关注左边的数字,所以现在的商品定价多大以99结尾,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例如一台手机,4999。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它是四千多,而非5000。我们在购物时,可以在心里把预购商品的价格补成整数,会让我们在购物时更加理智。
五、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 峰——终体验。在我们结束一件事情时,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点,一个是峰值,也就是最开心或者最痛苦的那个点,另一个就是结束时的感受,峰值不必说,说一下结尾,大多数晚会都会有一个压轴节目。而大多数书籍的结尾也是又一个高潮。或让人欢欣鼓舞,或让人捶胸顿足,亦或是默默沉思。总之,会给人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做事时,即使有一个很好开头,精彩的过程,别忘了,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尾。我近期去过的餐厅里,有一家做的很好,在餐毕要离开时,进餐时服务的那个服务员会陪同客人一直到送到门外。几乎不需要成本的一个改变,却会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一个深刻的观点是独特性与专业性。对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的评价不要超过三个,经过实验,超过之后人们就会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例如,一种药宣称包治百病,很明显的骗子。一个洗发水,说它可以去屑,柔顺,强韧,亮泽,丰盈,止痒,防脱,去油,修复。你对它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如果它经过调查,发现有头屑问题的人占人群中很大的比例,它只宣传去屑止痒呢?可能如果我们有这个问题,就会去选择它了。海澜之家的宣传也很独特,他们只说这是男人的衣柜,很自然,男士在选择时,它就被列在了考虑范围之内。
上面这些就是这本书对我影响较大的观点。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留意一下书中的原理,多一个观察的视角。有兴趣的可以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