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38期


《论语》日日谈 第38期

本章为《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①,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①加:有两种解释,一是施加,一是凌辱。今从前义。

【翻译】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解读】

                先做好恕道,再学仁道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幸福”。人与人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少私就公了,绝对无私行不通,绝对无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替自己想时也能替别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

      在本章中,子贡的这番言论是自己求学的心得,表明了他的志向。他希望自己能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子贡很难达于此境。“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一种仁善生命的自由,在孔子看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达到仁的境界,相当于把握并能施行仁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极难达到的境界,连孔子本人都不敢说自己达到此境。所以,当子贡说出这个思想后,孔子直言相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简单讲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到我头上”,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非独立的个体。人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就像一张大网,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既不能挣脱,也不能逃离,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受到他人制约。为了生存,为了周围的亲人,许多时候,人都要做一些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违背自己愿望的事情。唯有生命超越凡俗,才可以达到不受世间人事约束的超脱境界。孔子认为,子贡连人世间君子的层次尚未到达,更不用说成为圣人了。

      而“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意思是“强加到我头上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去强加于人”,这句话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意思。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这叫作“恕道”。孔子觉得,子贡勉强能把握“恕道”,离“仁道”还有着巨大差距。

      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着许多可以操作的程序性理论,比如这里的“仁道”和“恕道”,就存在一个修为的程序性问题。作为一个追求仁道的人,不可以一开始就强修“仁道”,可以从“恕道”做起,随着道德修养的提高,渐次过渡到对“仁道”的追求。

      作为对孔子儒学思想了解不多的现代人,学习《论语》,最好的办法是边学边做。当我们读到孔子的某个观点,认为有道理,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个人修养和才能时,就应立即记在心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比如这一章,我们就不妨从“恕道”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请强加于人,应当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平都会有所提升,接下来,再学习,再实践,循序渐进,慢慢走上伟大的仁道。

        一个人只有自己时刻想到‘’忠恕‘’,就会使自己能更深刻醒悟自己如何做事做人,就会行使仁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