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 何谓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就是借助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科教学,所应当培育的公民素质。
科学素养的六个范畴
①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②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③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又称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④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
⑤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策面的关系。
⑥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 理科课程改革运动早期的科学素养论
PSSC编制中提出的物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的基本观念有如下两点:
⑴设计新型的教学大纲,以逻辑的且综合整体的范式,阐述迄今为止物理学的主要发展。
⑵以当今人类的活动及其成就的一部分——知性的、文化的探究形式展开物理教学。
☞得出新型的物理学观
在人类的知性探究活动视野中统一地把握概念体系及产生概念体系的探究过程。这种科学观不仅是PSSC,而且是该时期编制的新理科课程的共同特征。
☞施瓦布列述了理科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三点理由:
⑴培养科学家的需要
⑵培养有为的政治领袖的需要。
⑶培养新型公民的需要,即培养了解。科学探究的条件与性质,理解伴随而生的焦虑与失望,不断的对科学与支持的公民。
【感悟】现在社会属于科技创新新时代,在这个科技时代,物理,化学,生物就显得尤为普遍与重要,它们有其自身的自立性科学性,而我们课程改革与课程编制中更需要体现出它的科学素养。
§ 科学素养的特点与理科教学
科学素养在逐渐扩充的原因
①随着科学技术时代的发展,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能源之类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②科学技术的研究活动本身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机构之中,因此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多侧面把握科学的需要日益增长。
☞全美科学财团也明确宣布:“应重视更广泛的学生需求,不管从事科学性或技术性职业与否,都必须有效地运用科学的过程与成果于工作及个人生活之中,改进理科教学,以便实质性的增加真正懂得科学、理解交织着科学技术的种种公共问题的人数。
☞ 新型的科学观——把科学视为活生生的人类的具体活动,在同社会、文化的关系之中加以把握的科学观去处理科学技术的种种问题。
☞理科教学的设计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⑴要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信念、价值、态度、动机、个人经验。
⑵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提供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教育加以政治化、融合健全的人类环境的价值。
⑶向所有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和借助自主选择并设计的技术,从事问题解决作业的机会。
第二节 理科课程构成:分科与综合
§从分科理科课程到综合理科课程
分科理科课程:学科、科目本身在本质上囊括了历史上、学术上所承认的内容,教育目标既非指向儿童生活的知识,也不是直接引进生活上的课题,而是在学校教育中扎实地奠定学科知识之基础。
综合理科课程:科学与教育、生活与教育的结合,即以学生的兴趣、自发性、自由创造为中心,主张培养活的教育性认识的教育。
§ 学问中心课程的局限性
⒈过分偏重智育——偏重学术性。学生智力发展,不过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在课程编制中考虑智能发展的同时,也应当考虑身体的、情谊的及社会性的发展。
⒉教学内容缺乏社会适切性。学问中心课程虽说在学术的领域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能力的发展,却忽略了整个课程同社会间的关系。
⒊忽略学生的发展阶段。强调学术性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高深化。
⒋实验的非指示性。学问中心课程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注重探究方法。教学的非指示性与开放性,还得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难易度、学生的智力水准及经验背景。
§综合理科课程的必要性
☞培养具备社会适应性的公民。在这样一个不可预测的问题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里,不能仅仅求得单纯的文化遗产的传递、培养书呆子,而必须培养具备充分的社会适应性的公民。
☞强调普通教育中的理科教学。普通教育中的理科教学承担着必须面向学生现实生活问题与社会重大问题的课题。
☞自然科学的科际性。自然科学的发展本身谋求综合化、协同化以展开跨学科的研究,这就必须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这种要求的科学方法论与知识。
☞自然本身的综合性。自然原本是一个统一体,因此我们的课程编制不能收既定的学科框架的束缚,应当反映出它的综合性。
§ 综合理科的类型与特点
五类综合理科课程
☞概念体系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种课程采取树形结构,选取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定概念的总体结构与框架,并以此为中心建筑而成。
☞探究过程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是以自然科学的过程为中心编制的课程。他从最简单的过程开始,最终旨在使学生解决科学问题。
☞环境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环境教育是认识如下的价值,并明确其概念的过程。认识人类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发展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所必要的技能,态度。
☞ 应用科学中心综合理科课程。以自然科学的应用、同自然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同社会相关的自然科学问题为内容,编制的课程属于这种课程。
☞主题中心综合理科课程。这是一种抓住与人类休戚相关的主题,使学生发现自然科学的基本架构并加以系统化的课程。
第三节 理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
☞理科教学目标设定
理科单元目标一般应包括:知识理解的目标、科学能力的目标、科学态度的目标。
☞诊断性评价
预先把握学习主体对有关单元内容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对于客体的印象、认知倾向等等,是教学设计的有力资料。
☞评价计划与单元构成
将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加以分解和结构化,同时作为教学过程加以组织。
☞教学与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可分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与旨在衔接旧课与新课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课程的改进
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在该单元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学生所达到的目标,进行单元整体的评价,便是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与理解、能力与态度、情感。作为学生整体水平的评价则要揭示在每个阶段上哪种程度的学生达到了目标。
【感悟】在我国,教学与评价很重要,他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状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改进教学,对老师的讲课与引导学生学习也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