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店主要压力很大,你们当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校园旁边开店的话,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低消费群体,喜欢选择便宜的群体。换季前,我们在店前摆地摊,卖所有库存的鞋子,原价300元的鞋子,50元卖侦察价,不讨价还价,不试穿,看着就行了。都是名牌
这种活动到处都是,没看到很火吗?
这些鞋通常摆在展台上,都是高价鞋,突然以这么低的价格,当然很多人着急买,而且都是名牌,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名牌店,所以他们觉得很便宜,街上的那些促销都给人一种假的感觉,我们总是高价。(大卫亚设,北上广深)。
这个型号可以赚钱,但最终不能持久,所以库存也不多吗?
以后我们每个周末都打折,都是进来的山寨鞋,只挑好看的款式,不管是否耐穿,30元以内的都是名牌山寨商品,我们前面促销的都是实际标签商品,以后促销的完全是山寨商品。一个周末可以促进100多对销售,当时大学城已经有7所大学,有5万多名学生。这个型号也不是原装的。后来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时候,经常看到类似的促销活动,学生们好像很便宜,但其实一点也不便宜。
知道促销的内幕后,你有什么感想?
首先我没有自责的意思。我也认为只要合理赚钱就可以了。给我最大感动的是:“原来每个角落都有钱,过去我们都觉得选择了廉价的工作,本来是别人敛财的机会,但我们经常成为别人的消费者,但过去不考虑复制别人的成功。”
一元党,都应该是真正的处理品,那你觉得里面的利润怎么样?
一元的利润是30%到50%,一天卖500元很容易。我在青岛的时候认识了一个
作为一元的店主,他在一个地方开店,租了一个月的房租,宣传是“关门收拾仓库”。他把这种利润模式称为“关门效果”,整理仓库,贴上了“租那个房间”。我问他为什么不租多久。他说,一个地方的人流流量有限,消费一个周期后,他们通常不会再来这家店开玩笑,所以开设一元店只能开半个月到一个月,同时利用一个月正好把房子租出去。(莎士比亚,奥赛罗,时间)。
但是卖一元的话,丢失率也很高。老板也在忙着攒钱。太忙了吧?他自己不做这种事。他都是雇人做的,同时一员本身就有损失率,所以他们不直接监督这些消费者,都是自觉付钱的。他不仅开了1原点,还开了山寨品牌折扣店。比如在青岛大同开了一家老人折扣店,实际上是山寨老人,八折销售人山人海,试衣服,不讨价还价排队,要付钱,每天都满,打八折,他还有五成的利润
摆鞋、原画、品牌折扣都是短而快的节目,但需要好的创意,他是怎么掌握这些创意的?(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个问题我特别咨询过他
他这样回答。“我只喜欢短而快的工作。一个月内除了房租和职员费用外没有额外支出,赚钱就换地方。”
我问他:“你做这项工作的技巧是什么?””“。
他说:“我每年有2/3的时间,走遍全国的步行街和夜市,一发现比较好的模式,就回到青岛开始复制。所以我不做统一的行业,赚钱,做什么,别人做得好,自己克隆,就能做得一样好。”
他有这种运营眼光,为什么不做品牌呢?
他打造:”品牌既费力又不现实。打造品牌所需的是时间沉淀和巨额。”
他的赚钱经验决不因:只克隆而革新。打造品牌对他来说是创新。他认为他没有创新能力。
摊位,短期项目为什么容易成功?
实际上,在摊位上每天收入几百元,青岛台东烤鱿鱼的夫妇一夜能赚1000元,但大学生很少做,在台东烤鱿鱼赚钱,把他们的摊位复制到上海的夜市一样赚钱。这种项目的成功技巧3360可以直接复制别人的经验,同时高智商的人不值得进入这个市场
那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从赚钱的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因为太多低级行业收入高于白领。但是如果我是白领,放弃我的工作,让我烤鱿鱼,我也不会做。虽然我知道我能做到,但一定能做到1000元/天。但是我也不会做。因为有价值观和身份价值的问题
也许我的眼光是世俗的。我同学承包桥梁钻井工程,一年能赚几百万,但我真的不羡慕他。因为他没有我见过的人多,也不比我住的舒服。他每天都在工地吃饭,住在工地,穿着拖鞋开着宝马,但没有我那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