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听了训练营的第一课《破除习惯养成规律》,颇有几分心得,我不打算面面俱到的复述老师讲过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老师的课,或者参考我前面一篇的听课笔记,在这里我只讲我被触动的几个点。
短期的坚持可以用坚持,长期的坚持可以改成“安静而持续地投入”
- 确实,“坚持”并不是一个令人多么愉悦的词,似乎一提到它总是让人感觉很辛苦,人的本能是避难趋易的,这也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原因。老师在课堂里分析了坚持的定义后指出,若想要正确地坚持,必须保持灵活和弹性,短期的坚持可以用坚持,长期地坚持不妨改成“安静而持续地投入”,如“我要坚持学习英语”,可以改成“对于学习英语,我要保持安静平和的状态,持续地投入下去”。怎么样?这么一改,是不是当场少了继续浮躁,多了一份心平气和?对于所要做的事,是不是也多了很多耐心?
用不同手段对付习惯养成中遇到的三种状态
-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习惯养成中遇到三种状态:
反抗 :很想放弃、易被影响 ( 没耐心)
厌倦:感到厌烦、无趣 (没意思)
挑战:没有压力、感觉失落 (没意义)
这三种情绪会轮流出现在我们习惯养成的不同阶段,然后对不同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应对。 - 如果你感受到的是“反抗”,也就是没有耐心,你可以只坚持,不要太在意结果,从简单开始,记录结果。这让我想到我在收拾房间的时候,有时候会非常没有耐心,然后日本的一本整理书告诉我:“你只是把衣服放进柜子而已”。这么一想,我心情就好多了,也有更多的耐心把它做下去。不然一想到每件衣服要熨得平平整整叠得整整齐齐我会觉得这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就不想做了。有时候遇到比较疲惫不那么想听课的时候(我平时一定会坐在桌子前面拿着笔记本认认真真做笔记),我也会对自己说:“今天就先听课吧,有好的内容明天再坐下来好好摘记”,我就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这个任务了。别太斤斤计较为难自己,有做总比没做强啊。
- 如果你感受到的是“厌倦”,也就是没意思,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例外,比如说体育锻炼,你要每天坚持可能是困难的,但你可以给自己改成“一周锻炼四五次”,这样一来,你也不用为某天太累错过锻炼而自我厌弃了;也可以增加变化,比如每天早起,我早起后的一般流程是洗脸刷牙,喝水,洗衣服,做早饭,写晨间日记,然后送儿子上学,但是一天天过着,有时候没有意思起来,那么某天我就调换流程,变成先练刷牙,喝水,一边听喜马拉雅一边做早饭,送儿子上学,再写晨间日记,或者某天起来,洗脸刷牙,喝水,写晨间日记,带儿子一起外出吃早饭等等,这么一来,就会觉得比较有意思,不是每天都和前天一样,过一样的生活。当然,你还可以给自己设定奖励和惩罚,每天的小确幸以外,每到周末,如果我觉得自己这个星期过得挺棒,该坚持的都坚持了,我也会奖励自己两个小时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捧着手机无所事事的时光,哈哈哈。
- 如果你感受到的是“没意义”,你可以增加难度,扩大范围,整理总结,总之,一定要让自己重新斗志昂扬,发掘出这件事的意义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中萃取习惯养成的力量
- 中断计划,没有继续执行不等于失败,真正的失败是放弃计划。失败只是一次未达标的体验,相比莫名其妙的成功,失败显然更能帮助我们成长。因为习惯养成是一种关注能力提升的训练方式,而失败是一种提醒、反馈、改进的契机。对此我深表赞同,做试卷时很多人并不是非常清楚知识点,但侥幸蒙对了,他根本不会去细究背后的知识点,反而是那些做错的人,会关注自己为什么做错,从能力提升来说,还是后者提升得快。
- 但我们可以怎样从每一次未达标中萃取力量和经验呢?你不妨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觉察失败:今天的训练达标了吗?
标准差距:这次训练和标准之间有什么差距?
问题发掘:是什么因素/问题造成这差距?
解决方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弥补差距并防止这个问题再发生?
经验整理:我可以从这次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思考中获得哪些经验?
试以昨天的橙长计划打卡为例回答这五个问题:
今天的打卡延迟了,本来应该是睡前完成的,但是今天早上醒来后才完成。原因是训练营的最后一节还没有听完,我想把最后一节听完再上交。最后一节只有十几分钟,但是昨天晚饭过后一开始的时候各种磨蹭,坐下来之后画好画之后开始听课,听课时又被儿子的作业各种打断,又答应儿子睡前陪他聊一会的,陪他聊完后比较晚,又是周末,就不想听了,所以睡了。以后可以把这种不想被反复打断的听课安排在儿子在学校时或是已经睡觉后完成,再就是安排听课的时候可以不安排其他事情,方便听完就做输出。如此可以把画画改为其他时间完成。这件事情告诉我,做事情要安排一个恰当的时间,要专心做的事情一定要早点完成,免得发生突发情况。
感谢橙子学院,它总是不断完善我的知识体系,今天是教师节,祝自己节日快乐,也祝其他一切能够给我们带来知识和人生经验的老师节日快乐,希望自己能够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