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跟着一群朋友去了明月山旁边的一个景区“羊狮慕”,咋听这个名字是有点摸不清头脑,到了那看到景区的介绍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此山常年被云雾遮盖,云雾又常出现羊和狮子类似的图形,所以取名羊狮幕,好文艺的名字啊~去这个地方,先是在明月山坐缆车上山,之后要转乘一趟电瓶车,再转一趟小火车,再坐一趟电瓶车,换乘多种交通工具。故事就发生在转乘中的坐的电瓶车上……
一台电瓶车大概20多个乘客吧,山路崎岖,多弯道,司机开的也比较快,所以在拐弯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要被甩出去的感觉。我身边坐着儿子,身上抱着女儿,坐在最后一排,被甩出去的感觉尤为严重。旁边的儿子双手紧紧的抓住前面的栏杆,身体紧张,眼神凝重,看的我都有点紧张了(实际我是觉得挺好玩的)。我身上抱着的那个小姑娘好像也是被哥哥感染了,两个小手抓的紧紧的,坐在我身上一动不动。这时候,我瞬间好像PET附体了,觉得是个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啊。所以我就开始了:
妈妈:怎么总是拐弯啊,我们又坐在最后,每次都像被甩出去了哈
儿子:嗯,是哦,总是拐弯,这么多拐弯
妈妈:有点紧张吧?
儿子:嗯。
妈妈:妈妈也是呢,妈妈也觉得有点紧张,还有点怕怕的……
(这个时候感觉身边的儿子有点放松了,应该是感觉到了妈妈也是一样的感觉,并不是他一个人。)
妈妈:小淼淼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感到有点怕怕的啊?(问女儿)
女儿:嗯
妈妈:哎呀,真的呢,我们都这么觉得,那怎么办呢?
短暂的沉默(我想他们应该是在想办法吧)
妈妈:要不这样吧,没到拐弯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喊“呜……呜”(声调是从下到上再到下,像山峰一样),好么?一起试试吧?
到第一个弯道的时候,我喊“呜……呜”,语调有点夸张,所以他们马上就笑起来了,啊,我感到他们放松了好多,接着道了第二个弯道,我开始喊的时候,小女儿也跟着我一起喊起来“呜……呜”;第三个弯道的时候,儿子也跟着我们一起喊起来了,喊完我们都笑了,第四个弯道。第五个弯道……后来每次的弯道都成了我们的期待,呜呜的那种夸张的声调回荡在山间。到后来,全车的人都被我们带动,最后几个弯道呜呜的声音特别的大,尤其是最后一个弯道,包括司机都和我们一起喊起来,好HIGH啊,大家都很开心的迎接每次弯道,每次的呜呜声都把自己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紧张感带走了。
通过这个事情,我真切的感到,在孩子感到紧张,害怕的时候,与其对孩子直接说,“不要紧张,没什么的,拐几个弯而已”,不如让他看到自己的感受,用一些方式让他自己去体会如何面对,如何释放自己的情绪。有时候,紧张时刻并不那么可怕,也是可以开心享受的。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或许会想起,啊,我可以喊出来,我可以“呜……呜”一下啊!
哈哈,一起“呜……呜”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