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笔写字时,父亲对我说:字是门面书是屋,你要好好写字。我懵懵懂懂,拿着钢笔在本子上胡乱涂鸦。父亲检查作业时,看到龙飞凤舞的字体,气的把本子撕了,罚我重新抄写。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一笔一划,刻苦练字。字写的不算好,但整体看着工整。尤其是语文考试,由于作文字迹工整,老师总会额外加几分。尝到甜头后,我越发勤奋,没事时就拿着钢笔在草稿纸上练字。
90年代还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与远方朋友鸿雁传书,一封书信寄托了多少思念!见字如晤,看到熟悉的字迹,仿佛嗅到了朋友身上的气味,我每次回信时,事先打个草稿,在一笔一划抄写,一封书信俨然是一副书法作品,弄得朋友回信时抱怨,你的字让我相形见绌啊!参加工作后,干了一段时间文秘工作,见识各种字体的手写稿,字写的好的人真不多,大多数人的字写的像鬼画符,对于看惯字迹工整我来说,面对字迹潦草的稿件,特别不适应。伴随年龄增长,我越发觉得字写的好的人,气质,心境,修养都不一样,这大概是对字如其人最好的诠释。
如今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打字替代了书写,很难在从一笔一画里找到书写的情怀,而我也跟着随大流,不再拿笔书写,书信,贺年卡统统束之高阁,随之而来的是电子贺年卡,短信祝福,微信联系,大多数祝福千篇一律,隔着屏幕看着复制转发的祝福,难以动心。待我从老屋里翻出多年前收到手写的书信和贺年卡,书香,墨香,仿佛停留在昨日旧时光里,那些泛黄的书信,隔着光阴回首,遥不可及,原来我有多久没有提笔写字了?有多久没有静下心练字?!
于是,人到中年的我,又重拾年少练字的兴致:铺一张宣纸,研好墨汁,对着欧体临帖。尽管写出来的字体惨不忍睹,自己看了都不忍直视,但我还是勇敢的拿起毛笔,只为骨子里喜欢汉字,仓颉造字历经多少艰难险阻,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若不是汉字维系,何来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而汉字的书写,更是将远古时代和未来紧密相连。
去年练钢笔字,今年练毛笔字,虽然进展缓慢,但我依然陶醉在汉字书法世界里,在欣赏欧阳修,颜真卿,赵孟頫的字帖过程中,我的审美观得到了极大改变,书法的布局,字体的结构,章法,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抄写心经,让人心静如水,让人忘掉尘世烦躁,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
发2张练字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