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老家找东西,看到床底一堆老物,不由感慨万千,来一波回忆杀,顺便翻出20多年前的涂鸦记事本其中一本,拍照留念一下,也算是保存,否则真不知道哪一天或许就找不着了。其实我打小兴趣爱好广泛也是跟我父亲有关,看似一个大老粗的父亲会好几种乐器,擅长二胡、口琴、长笛,特别在美术绘画和美术字方面特别厉害,印象中家里有一幅他画的仕女图“黛玉葬花”,当然这些都是自学成才,当时哪有啥各种培训班,都没人教的,我最初也是自学,上课各科书本上都被我画满了,以至于我小学语文老师看不下去了,给我买了好几本记事本,毕竟小学初中一直是语文和美术课代表哈哈。现在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几本集邮册,和港版书籍了,港版书籍有中国四大名著和一部禁书(金瓶梅)文字都是竖版的,还有蒲松龄集等。武侠类的小说当年几乎都买了,从金庸梁羽生到后来的温瑞安古龙诸葛青云等等,四大箱武侠书有一天我不在,被我妈都当废纸称斤卖了。只有几本残本的倚天屠龙记和古龙的楚留香传奇逃过一劫。
要说80后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类艺术作品极受欢迎,横扫校园,那就是日本漫画。这是之前的国内鲜少看到的,日本漫画想象力丰富,题材多样,故事趣味强,制图精良,人物美型,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叠加电视台播放的日本动画片,传播效果以指数级计算,在当时的少年儿童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记忆里我买的第一本日本漫画是鸟山明的《七龙珠》天下第一武道大会,第13还是23卷我忘了要去翻下,第二本是车田正美的《女神的圣斗士》之冥王哈迪斯篇中的一本。很多外来漫画都以港台翻译偏多,所以就诞生了很多啼笑皆非不同于原著的书名和主角名字的叫法。圣斗士星矢被翻成女神的圣斗士,jojo的奇妙历险被译成勇敢的斗士,乱马被叫成七笑拳,等等等等。在当时,没有大规模引入外国漫画之前,我国面对少年儿童市场,大多将传统名著、电视剧、电影等艺术作品通过图画、剧照,以连环画的方式出版,但是由于细分市场概念不强,很少有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连环画,尤其自主题材的长篇连环画匮乏。因为少年儿童年龄和认知能力有限,对这些名著改编或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偶尔有优秀儿童作品出现,立马广受欢迎,那时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小精灵画传》、《强盗覆灭记》、《马小哈奇遇记》、《森林大帝》、《魔方大厦》、《聪明的一休》、《猎狗侦探》等等。
80年代末,80后只能在电视上观看国外动画片,当时每个中二少年口中最流行的就是“克塞,前来拜访”、“天马流星拳”、“汽车人变形”这种羞耻的话语。聪明的商家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国内出现大量未经授权的“盗版”漫画。之所以给“盗版”加上引号,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版权的概念,这些“盗版”的漫画大部分是由正规出版社在得到政府许可后发行的合法刊物,就是我当年买的那些。而1992年7月3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后,我国才逐渐有了版权概念,这之前盗版并不负法律责任。例如《铁臂阿童木》人气太高,播出不久国内就出现了大量的“盗版”漫画。这些“盗版”的漫画书经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铁壁阿童木》的原作者,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的手上。他在漫画中吐槽了这种连环画性质的山寨漫画,大概是说自己看到这种连环画曾气的不行,但是并不是因为中国出版社没有版权就擅自出版其作品。而是原作竖版漫画因为国内连环画的样式变成横版,导致分镜错乱,出版社强行变更每一页的分镜,很多画面出现了内容缺失。对于当年尚未形成版权意识的中国出版社来说,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十分简单粗暴,那就是随便找几个人来把画面补上,然后这种“中国补完版”的《铁臂阿童木》就在新华书店直接上架了。“这个漫画画得一点都不有趣!必须用更好的画面让中国人也感受到快乐!”手冢治虫亲自动手为自己漫画的盗版作品修改原画,将修改后的复制原稿邮寄给中国的出版社,当然稿费和版税没有拿到。
这一时期,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引领引入日本漫画的时代潮流,1991年第一次引进了车田正美的《风魔小次郎》,却没有大火,真正意义上让海南出版社名声大震的是车田正美的另一部作品《女神的圣斗士》。同年,另一部史诗级别的日本漫画进入中国——鸟山明的《七龙珠》。虽然在80年代末,市面上就有了比海南社还老的龙珠版本:华侨出版社的《日本小猴王》(记得笔者当时看的第一本日本漫画,就是在新华书店买到的《日本小猴王》,印象中挺厚,和日漫单行本差不多,一共六本,后三本完全是自创,不是鸟山明画的,不知道是从哪儿请的画手,画功很烂,虽然没有鸟山明的1/10,但是故事比较吸引人,很有创意,黄金城、蛋糕堡,大迷宫什么的,比较像玩一个内容丰富且充满想象力的电子游戏,但是很可惜的是,只出了6本,最后还留下了悬念,虽然画功差,故事却独树一帜,以致后来还有人念念不忘,如果说山寨文化,那么《日》应该算是比较早的山寨产品吧,现在想来,实在是吐槽无力)。虽然最后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被新闻部出版署查处违规,吊销出版经营许可证,享年九岁,但是海南社作品质量上乘,印刷清晰精美,翻译生动准确带感(“伤痕!男子汉的勋章”、“战斗吧!在女神身边”、“死斗!圣剑与黄金枪”,一集集的《女神的圣斗士》的名字立马就让热血少年燃了起来,义无反顾的献出了自己的零花钱),“一集”1.9元定价,精准瞄准当时孩子有限的零用钱和压岁钱。这里再吐个槽,海南社的“一集”一百页左右,日本单行本的页数一般二百多页,如果按照日版印刷,一本书售价会随之升高,孩子们就买不起了。而采用分拆印制的方法,把价格控制在孩子们零花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精确预估了客户心理价位,时刻都在撩拨着孩子们悸动的心,让出版社获取了利润最大化,真的是魔鬼。90年代中期,国内的漫画基本跟日本单行本同步,正版较慢,盗版虽然劣质但比较快,为了先睹为快,往往先买盗版刷剧情,刷完后实在无法忍受劣质的印刷和纸张,等到正版面世还要再买遍正版,印象中《灌篮高手》先后买到过四个版本。
说了这么多当时中国引进日本漫画的前世今生,下面回忆下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流行的上古漫画,当时国内还没有《火影忍者》、《one piece》这些民工漫,和大家一起找情怀(以下作品,基本都看过,有当年没看全的,后来也补上,只有个别作品实在看不下去弃坑的,本人认为不算那个年代的或者那个年代国内买不到的作品没有列入,年代久远,不是特别准确,作品名称尽量使用国版,只是情怀),回忆杀走起:《七龙珠》、《阿拉蕾》《女神的圣斗士》、《怪医秦博士》、《侠探寒羽良》、《猫眼三姐妹》、《尼罗河女儿》、《小小神童大百科》、《机器猫》、《足球小将》、《北斗神拳》、《三眼神童》、《乱马1/2》、《灌篮高手》、《城市风云儿》、《强殖装甲凯普》、《小恐龙阿贡》、《JOJO奇妙冒险》、《孔雀王》、《魔界都市-新宿》、《狂暴7》、《三只眼》、《相聚一刻》、《幽游白书》、《电影少女》、《DNA2》、《海盗王子》、《黑暗破坏神》、《圣传》(这个必须吐槽,前头都是很正常的王子复仇打大魔王的桥段,结尾被雷了,当时我的眼睛!我做错了什么,让我看这个啊啊啊,后来长大了,每次想起来都是恶寒,对CLAMP是一辈子的怨念啊)、《东京巴比伦》、《龙狼传》、《中华小当家》、《神龙之谜》、《圣子到》、《双星奇缘》、《头文字D》、《五星物语》、《湘南纯爱组》、《夜叉鸦》、《烈火之炎》、《银河铁道999》、《BT’X钢铁神兵》、《棒球英豪》、《男坂》、《功夫旋风儿》、《三眼神童》、《封神演义》、《GS美神极乐大作战》、《鬼神童子》、《地狱老师》、《福星小子》、《黑猫》、《I'S 》、《浪客剑心》、《黄龙之耳》、《银翼超人》、《花之庆次》、《高达》、《魁!!男塾》。
以上就是能回忆起来的,实在是太耗费脑细胞,已经尽可能完整,记得当时还有《丁丁历险记》,美籍华人梁挺画的《超时空猴王》,美国的超级英雄漫画,是十六开彩页的。当时国内公开出版的日本漫画主题明确,宣扬爱和正义必胜,邪恶必被铁拳打败,三观和谐正确,再次感恩那个时代有如此众多的伟大作品,伴随我们一路成长。欢迎大家留言补充讨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