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 有趣的视网膜效应

昨天我遇到了两件事:早上开着四圈车在路上,或是等信号灯,发现旁边总有几辆四圈车;当我穿红裙子在商场逛,竟然撞衫了两次。真的有点难以置信,尽管这种情况,我曾在书上看到过解释,我还是想试探我身边的人。

我打趣先生:人群中,你看到最多的是哪种人?他竟然脱口而出:胖子!

我不禁大笑起来,有点不相信,再追问他:男人第一眼不都看美女的吗,你不会避而不谈吧?

他说:都这年纪了,还有什么好避而不谈的。在人群中搜索同类,那不是很正常嘛?美女看美女的多,好嘛。

我继续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嘛?他说:不清楚,反正也觉得奇怪。

看来这种现象果真存在的。据说这个现象,在心理学里称之为“视网膜效应”,就是指的是当我们用一件东西或者具备某一个特征之后,就会情不自禁得更加注意别人,是否也有这件东西,或具备这样的特征。所以当我们开着新款的车,穿着新衣服的时候,就会特别关注别人是否也跟自己一样,结果自然就会比平常发现的多了,比如你一旦听到一个新名词,你感觉会老是听到它。

“视网膜效应”,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收集上的确认偏差。确认偏差,也称为验证性偏见,指的是,我们会更喜欢寻找特定的信息来证实之前自己就存在的假设。

视网膜效应是怎么形成的呢?

1,明确关注点。因为人关注某方面时,收集信息的注意力焦点是由模糊到明确,更容易看到自己关注的那部分信息。而现实世界中,信息是复杂多样的。一旦明确的关注点,收集信息的方向就明确了,因此复杂信息可以经过筛选,变得更容易被识别和记忆。

比如,现在问你今天碰到的路人穿了什么衣服,可能你的注意力焦点就比较模糊,因为没有明确的关注方向,就完全想不起来。但如果,你今天看到有人穿了一件和你款式一样的衣服,这关注点就很明确,所以你可能就会一下子说,“我记得他和我有同款的衣服”。

2,认证关注点。在看到信息、形成观点之后,人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求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更多的证据。人们会很自然地寻找信息去确认想法,而不是寻找和自己想法矛盾的证据,因为反驳自己的观点是违背人的直觉的。所以,你一旦形成了某个观点,跟你态度不一致的内容,就会被大脑自动地过滤掉,剩下来的自然就是你所认为的情况。

比如说,你觉得出现的同款比较多,其实,这是已经过滤掉了有更多的人和你不一样的情况,从而让你错误地预估了你和别人撞衫的概率。

“视网膜效应”的存在,还会出现墨菲定律的情况——越关注什么越出现什么?

你会发现,「视网膜效应」就像是大脑跟你玩的小把戏,让你感觉自己仿佛处于世界的中心,越去关注什么,这个东西就越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因为「视网膜效应」的存在,会导致我们收到的反馈更多是自己关注的部分,而不是全面的客观情况,所以它有可能会加固已有的偏见,从而带来错误的、有失偏颇的认知。

比如说,当你很关心别人是不是生你气了的时候,你就会偏向于收集那个人如何对待你的负性信息。也许他碰到你没有打招呼,本来与你的行为无关,但你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把这个比较中性的行为解释成生自己气了的表现。实际上,你对和他人关系的认知就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

还有比如,你在想要寻求帮助时,可能会格外在意别人是不是想要拒绝自己。通过反思自己这个关注点,你会发现这种担忧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求助就是软弱的表现”的这种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越看别人,越觉得他的表情、姿势甚至是语气词都传达出拒绝的信息。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也曾经指出过: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或优点,而20%左右是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如何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快乐。

在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去利用好“视网膜效应”?

要克服「视网膜效应」带来的偏见,就要通过反思自己的关注点,从而去识别这些偏见。比如寻求别人帮助时,讲内心深处“求助就是软弱的变现”,转变为“寻找帮助是一种力量和勇气”,你可能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帮助你。

可以利用「视网膜效应」加深对原本信息的理解。你在对关注的部分熟悉起来后,可以多留意周围,就更容易注意到相关的内容。它会让你在特定关注的视角下获得更深入的信息。比如,昨天我遇到的这两个视网膜效应的情况,开始多方关注和收集,加深对它的理解,收获了新的知识。

如果我们能知道自己的优点或长处,我们也会以一种包容的心来欣赏与接纳周围的人,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培养欣赏自己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英国文学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会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当我们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才会同样的温柔地对待我们。好好利用“视网膜效应”,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