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在面对生活的话题时,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想生活中多一些愉快,少一些烦恼,就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个人思想与感情的平衡关系。
季羡林先生有关生活哲学的文章,收录在《心安即是归处》这本书中,很多读者认为,先生的生活哲学也成为了很多人的人生哲学。毕竟我们生活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没有人能成为一座孤岛。处理好以上三种关系,也就过好了自己的生活。
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有人说人生的价值就是实现自我。季羡林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作者认为,读书是天下最好的事。
读书,是人区别于自然界任何物种的一种方式。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都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环境。唯独人因为具有思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自然。
作者认为,人生没有完美的,自古至今,海内海外都没有,所以,不完满才是人生。
作者在谈到和自然的关系时,提到了自己在延吉吃鱼的事情。因为朋友好客,作者面对席面上的鱼,有一些恍惚,似听到鱼在讲话,诉说自己被人类变着花样的烹饪,心中不爽。
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回复鱼说,这一生,你舍身饲人,涅槃之后入轮回道,转生成人,二十年后,我请你吃饭。
作者这份有趣的心,也很是难得。
生而为人,我们和自然相处,不要忘记,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并没有凌驾自然之上的能力。
万物各司其职,互相尊重,互为共生,这才是人“道”。
二、人与家庭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和外界的关系,体现了他于母亲的关系。
作者认为,社交关系中,人和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即便是在售货员面前,也是平等的买卖关系,并无上帝存在。
作者曾在德国求学多年,认识一位教授待他很好。
在德国求学期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本地民众也是苦不堪言。作者说那时候除了想念家书就是想念花生米。
作者德国教授的儿子去参军,最后死在了战场上,后来,竟然教授本人也被征军。虽说教授后来归国,但年事已高,和老伴生活在一所养老院中。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亲情在特定的时代,会变得奢侈。
作者本人少时外出求学,结婚后再次出国深造,并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有多长的时间。
在德国期间,作者回忆自己在外面受苦,家人大小在家里受苦。战争阻断了通信,连封家书都收不到,那时候,所谓的人际关系,就是活下去,尽快毕业。
二、平衡思想和感情之间的关系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成长环境不同,形成个体差异的文化和思想。
鲁迅说,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并不相通,7楼的夫妻在吵架,1楼的孩子刚满月,街上的流浪汉已经三天都没有吃饭了。
但是人还 是要学会平衡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之间的关系。
思想和感情不是一回事。思想会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但是感情可能会抛开分析的结果,选择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
作者本身对外界加给自己的称号“不满意”,就特地借文章之事,来说明,请求去掉。
作者自己也说,虚荣心每个人都有的。谦虚和虚伪之间的界限也很模糊。
平衡思想和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时常复盘自己吧。自省,一直都自我塑造中提倡和建议的。
有人说,作者一生历经风浪,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尤其是在几种特殊的语言领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专家之一。
但是作者却在生活中,保持了一颗平常心,通达、灵透。
以天真之态行走于人间,和护士、战士、医生都能成为朋友,也是乐事很多。
从作者的文章中,可以读出作者的豁达。
有人说:“所有的作者,字里行间,最终要表达的,不过就是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很难得先生在满身学问之下,还能在生活中保持自我,个性鲜明,潇洒至极。
人生在世,最大的价值就是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因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活明白了,自然和世界的关系也就自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