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自个儿的读诗小笔记
书获五首:
1 .《蝉》虞世南(隋唐宰相)高风亮节,知世故而不世故。常以“蝉”作警。 享有五绝之称诗书画品德,尤其是品德。“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2 .《感遇》其一 张九龄(当朝权臣少有的南方人)不爱攀龙附凤,“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 .《感遇》其七 张九龄 努力不谢有本心,寒苦坚韧有骨气。“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4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盛唐诗仙)真性情,真有意,酒逢知己千杯少。“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5 .《月下独酌》李白 一人且孤且寂且欢乐,只求有花有酒有明月。“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
乐学续接: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首诗杰)奇葩的人生,豪迈的诗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风》李峤(唯物主义者)客观万物,理性写实。“解落三秋叶” 、“入竹万竿斜(xia)”
8 .《从军行》杨炯(小神童爱做梦)得志少年郎,荣登天子堂,只怨有文笔,羡慕开国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9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耿直哥)正义禀然,直言不讳。重金碎琴博世名,直言不讳惹人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 .《咏柳》贺知章(诗狂)诗仙前辈同为爱酒人,也算是酒狂。知章似乘马,坠落井下眠。也是情感丰富的诗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 .《回乡偶书》贺知章 混得半生长安名,还乡误为过路客。“儿童相遇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 .《春晓》孟浩然(只爱田园不爱官)不喜欢官场的趋炎附势,愤然辞官归田园。亲近大自然,不仅眼看更能耳听“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13 .《过故人庄》孟浩然 一路风景一桌美食一席美言一若复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佛)背井离乡立长安,不得声名终不还。初到长安的生疏,无钱财支撑的落寞。“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 .《鸟鸣涧》王维(才华横溢年轻帅气)有才终将不会被埋没,有意处处是诗歌。即便是被朋友放了鸽子,独自游走山水间。“闲人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6 .《使至塞上》王维 因有见地得以重用,因其喋喋不休支配塞外。独自塞外慰问,路途寂寞艰辛。但也留下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 .《春风》白居易(孤傲才情)能写帝王佳人,也能述百花斗艳。“荠花榆荚深春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呼之集诗 开篇时 百度搜索所学所获】
18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深知塞外苦,不舍友远行。从咸阳桥到渭城边,一送再送。离别之情难舍难分以酒寄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9 .《鹿柴》王维 从小受母亲的信佛念经影响的王维,身上自然少不了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即是现代所流行的一种说法“佛系”,王维更是将自己融入大自然,合为一体。“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0 .《竹里馆》王维 自古以来竹子都是人文君子的最爱,当然也是大自然山水里增添意境之笔,所在之处必是幽境。纵有文人骚客争相送文,但却无人唱出精髓,直至诗佛王维的身居其中与竹相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1 .《山居秋暝》王维 春去秋来,在诗佛的眼里,又是一番美景。映入眼帘的事物,无不让王维动容,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深深驻足,不愿离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2 .《登鹳雀楼》王之涣(边塞诗人)边塞诗人二王之一的王之涣,以对事物的独特视角,从而将意境拔高 。黄河边上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到访,而齐身名楼流传千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3 .《凉州词》王之涣 边塞的驻守,并非都是悲壮和激昂。更多的是士兵们对战事喋喋不休的厌倦,为了生存或许也为了家园不得不在此驻守,然而这一切却未得到朝廷的重视,更激起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奈的悲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4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诗家天子)作为绝句高手,必出精品。 回想杨炯的《从军行》是满腔热血弃笔杀敌的幻想画面,而王昌龄的《从军行》则身在其中实实在在的描绘了边塞哀愁和志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5 .《出塞》王昌龄 驻足秦汉到当朝的兵家必争之地,玉门关。回望过去叹息现在,终年不休的战争给人们带去的疾苦,也暗指李隆基好大喜功,开疆扩土四处征战,人力财力的急剧消耗,不仅让国家迟迟不得安稳,还备受边疆各族的合力侵扰,身陷囹圄。从而发出对过往不侵不扰、不担不忧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6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在姚相提倡的“玉壶”教育中,因贴合了自身的价值观,从而积极响应到处育人,却反遭同僚排挤,以致被贬外放。借故人辛渐路过之遇,吴江边楚山前把酒诉情到天明。借辛渐之口表丹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7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岑参 (边塞四诗人之一脑洞大开措辞华美)大多的边塞诗,描绘的都是大漠的壮观与悲凉、将士的激昂和惆怅 。 而岑参的边塞诗却道出了前者以外的边塞画面,有奇特的风景、还有边塞人民对生活的热情“琵琶长笛曲想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28 . 《别董大》高适(边塞四诗人之一大气磅礴自信哥)“别”,离别。“董大”董家的老大。 时下长安,海纳百川。各族各国人齐聚,娱乐演绎的展示也层出不穷,尤其是以胡人的打击乐载歌载舞最受欢迎,由此也淹没了董大的一手好琴,无人问津。 熙熙攘攘的流客中,有一人驻足长听,更道其中意,董大闻之泪之,幸得知己,此人便是高适。喜极之时,亦是别离之日。高适受命出使边塞次日动身,只得以诗相赠。为鼓舞董大继续也算是鼓舞自己的颠沛流离,豪气结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9 . 《桃花溪》张旭(桃花源记的粉丝)时隔N年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依旧深深的影响着后世人,更确切的说是给后世人一个寄予美好向往的幻象。这其中就不乏有真探寻之人,除了陶渊明文中的“南阳刘子骥”到了大唐,我们这位张大诗人也是乐此不疲啊,但凡听闻有“桃花”开头的山、林、溪、河。通通打卡无不前往,却又最终落个空空荡荡“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0 . 《黄鹤楼》崔颢(诗词上乘独特视角)和李白为同时代人,佳作也曾诗仙点赞。黄鹤楼,可谓天下第一名楼,文人墨客无不争相前往,赋诗传颂。此地所处名篇远高于他搂。 一日诗仙与友,远登黄鹤楼,身至高楼处,才思欲上咏,只闻转角有声复长叹。诗仙提笔两句打油诗“眼前有诗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挥手做摆。崔颢的《黄鹤楼》探古问今,有的无的去的留的,引人深思。结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