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补遗学习笔记二百二十一

第四卷 诗以意为主人,以词为奴婢

三十六、方外诗情

【原话】从来闺秀及方外诗之佳者,最易流传。余编《随园诗话》,闺秀多而方外少,心颇缺然。方坳塘观察过访山中,谈及禅僧智朗,号渔陆,上元人,性至孝,母殁出家,住持理安。《归省母墓》云:“风木惊心二十年,偷生只为学金仙。谁知杖锡归来日,荒草丛中化纸钱。”“蓬鬓荆钗苎布裙,夕阳影里泪纷纷。趋前欲讯重泉恨,吹过西风一片云。”《改葬》云:“别后匆匆掩一棺,多年浅土忍重看?故衣断线痕犹在,静树摇风骨已寒。西崦可怜通夜梦,南陔空说洁晨餐。慈恩欲报终难报,徙向平原意少安。”又,泰州光寺僧西林有句云:“黄花野径僧归寺,红树村庄人倚楼。”亦有画意。

[译文]闺房才女和出家人作的好诗,向来容易流传。我编刻《随园诗话》时,所收闺中秀女的诗多,出家人的诗少,不免有一种缺憾。观察方坳塘来山中拜访我,谈到智朗和尚,他自号渔陆,上元人,颇有孝心,母亲逝世后,在理安寺任住持。《归省母墓》写道:“风吹墓前树,二十年已过,不由令人心惊。出家方外苟且活着,只为修学炼丹成仙之道。哪知拄杖归来时,母亲的坟墓已被杂草遮蔽,只有在荒草丛中祭烧纸钱。”“夕阳影里,仿佛见母亲蓬发插荆钗,着麻裙泪落如雨。想上前问个究竟,蓦然觉得已是人鬼殊途,远隔黄泉,心中无奈,过眼处西风吹掠片云过。”《改葬》诗道:“别时匆匆,只草草以土掩馆。可多年后再不能忍看浅土埋薄棺了。旧衣上母亲以手亲缝的痕迹还在,静树下风吹过,她老人家尸骨已寒。西山葬处处境可怜,曾以梦通告我,并说南陇清洁,便于进晨食。养育之恩终难补报,只好将母亲迁葬平原,使我心下稍安。”泰州光寺僧人西林那句诗:“沿着长满黄花的野外小径,僧人归寺来了;红树成林的树庄,有人独倚高楼。”可以说是诗中有画意。

[笔记] 袁枚老先生在这里,记录了闺房才女和出家人写的好诗,并说闺秀及方外诗之佳者,最易流传。

从来闺秀及方外诗之佳者,最易流传。

余编《随园诗话》,闺秀多而方外少,心颇缺然。

方坳塘观察过访山中,谈及禅僧智朗,号渔陆,上元人,性至孝,母殁出家,住持理安。

《归省母墓》云:“风木惊心二十年,偷生只为学金仙。谁知杖锡归来日,荒草丛中化纸钱。”

“蓬鬓荆钗苎布裙,夕阳影里泪纷纷。趋前欲讯重泉恨,吹过西风一片云。”

《改葬》云:“别后匆匆掩一棺,多年浅土忍重看?故衣断线痕犹在,静树摇风骨已寒。西崦可怜通夜梦,南陔空说洁晨餐。慈恩欲报终难报,徙向平原意少安。”

又,泰州光寺僧西林有句云:“黄花野径僧归寺,红树村庄人倚楼。”

亦有画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