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猜灯谜
元宵十五是中国的传统的节日,而元宵节有很多习俗:吃汤圆,放烟花,看花灯,猜灯谜。猜灯谜是人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其实,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之称。宋代时,每逢元宵夜,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上,供人猜射助兴,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谓之“射虎”,说明猜谜如射虎那样的不容易。
猜灯谜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黎民百姓乐此不疲。
苏小妹,野史记载为苏轼妹妹,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曾制谜试佳婿之事,可谓妇孺皆知。苏小妹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题,要秦观一个时辰猜出诗中所含的中药名。半个时辰之后,秦观猜出“泽泻、甘露、滴滴金、生地、见风青、三凡弟、君子、女贞、合欢、生姜、上甲、一见喜”等十二味中药,秦观的才情也引得苏小妹的青垂,便答应嫁给这位才子秦观。真可谓:以谜为媒一线牵,个中情致两相知。
王安石二十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王安石喜不自禁,趁酒兴连写两个“喜”字,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囍”字和结婚时贴红双喜,在我国民间开始流行。由谜语引出的“双喜临门”,真叫人羡慕啊!
猜灯谜不仅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其实宫廷里也引以为乐。据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纪晓岚也因才情横溢也赢得乾隆皇帝器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灯谜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灯谜活动蓬勃发展,它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中,而其中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实在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