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班主任们对自己班里的种种坏现象聊起来恨的牙根痒痒,恨不得欲除之而后快。说学生的习惯有多么差,说学生不懂得感恩之心,说学生犯了错误,教育半天回去依然继续犯错。我们也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教育当中重复一些看似有用实则无效的工作。我们总是强调你不能怎么样,不能怎么样,我们总是讲一些大道理,孩子们总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则未必触动到内心。
今晚读《包容的智慧》,偶尔读到一则小故事,与大家分享。传说有一个非洲部落,把宽恕作为一种仪式,当某个人犯了过错,就会被带到村子中央,接受众人的赞美。全部落的男女老幼都停下手里的工作,将罪人团团围住,轮流列举他做过的好事,他的善行和美德被尽情歌颂,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仪式,最终发展成一个欢乐的庆典,大家欢迎他回到集体当中,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儿,把惩罚化作温暖,把伤害变成祥和,犯错的人没有被遗弃,没有受打击,整个村子重新成为团结的整体,实践证明宽恕无法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
我想,一味的宽恕,放在班里,当然不能改变一些孩子的坏习惯。但也曾听苏格拉底(忘了是不是这家伙说的了)提到过:要想道德的高地不长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种上庄稼。上面那个故事中对犯错人的各种赞美,当然是为了唤醒这个犯错的人善的一面,忘掉恶的一面。让他拥用存在感、成就感,让他重新回到村集体。
那么我们如果想改掉孩子的坏毛病,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正向的思想去占领道德的高地。当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时,能否换一种思路提倡他们做一种好的行为,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改为“要怎样”,“提倡怎样”。当我们发现班里的好人好事时,我们拿来大张旗鼓的宣传,塑造正能量,树立好榜样。从而用一个灵魂推动其他灵魂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