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生孩子后就辞了职做全职主妇,在家专心带孩子。
一开始,由于是新手,她还请了一个保姆协助。照理说孩子打小就自己带的,陪伴的时间几乎是每时每刻。可孩子好像只要一出门,就总是在外人面前十分黏人,融入新环境很慢,特别是刚上幼儿园,很排斥,嗓子都哭哑了。
朋友觉得很困惑也很焦虑,不是说陪伴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安全感吗?为什么她的孩子没有出现应该有的自信和大方呢?
无独有偶,另一个朋友的故事却更加令人惊奇。这个朋友从小父母离异,法院把她判给母亲抚养。但朋友的妈妈离婚后经济有压力,不得不将朋友交给大字不识的外婆代养,自己去外地工作。说到陪伴,妈妈只是平时和朋友的主班老师经常沟通,每个周末回家陪孩子。但是,妈妈陪孩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铆足了劲陪孩子四处好玩,彻底的放松。奇怪的是,这个朋友后来性格很开朗大方,成绩好,工作也不差。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为什么都是陪伴,孩子的反应天差地别呢?
每时每刻的陪伴不是很给力吗?为什么孩子却没有在陪伴中收获成长的力量?仅仅是周末陪陪孩子玩就叫做陪伴吗?可为什么孩子却给出了出乎意料的成绩单?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伪装的陪伴比不陪更糟糕!
那个每时每刻陪伴孩子的妈妈,虽然每天陪着孩子。但由于没有经验,在孩子婴童时候大部分是交由保姆代养的。保姆为了安全,经常抱着孩子怕他摔跤,孩子锻炼走路很少,感统状态很不好!而且凡事不和心意就哭闹,孩子保姆怕他哭闹,基本是毫无原则的有求必应。而妈妈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又常常是眼睛不离手机屏幕,不是刷朋友圈就是看各种资讯。这样的陪伴,虽然是每时每刻, 却是伪装的陪伴。那些“伪装的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我们在一起,你太无关紧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分心去考虑其他事情。
而那位周末陪伴孩子的母亲,看似只有一天陪孩子。但心却无时不刻不关注孩子。她经常联系主班老师关注孩子的学校表现,通过沟通最大化利用了老师这个资源,同时在周末总是能安排出符合孩子心意的陪伴项目,这样的陪伴,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陪伴。全心全意,从孩子出发的爱!
给孩子真正的陪伴就像往一张银行存折存钱,不能等到孩子黏人了、闹了,我们才去存款,那时就已经”透支“了,要在平时点滴做起。因此,陪伴的定义一定不是浮于表面的呆在一起,貌合神离,一定要是心灵和心灵的默契和融合。
其实,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父母,每个孩子也都不是完美小孩,不应强迫自己做那些我们内心不愿意做或做不到的事。如果,父母无法或不能做到长时间的陪伴孩子,那至少做到,在孩子身边的时刻是百分百真心的爱和关注,是来自最真诚的心灵的关照和抚慰。
别再做那些,在我身边,却隔着一个世界的陪伴。这种伪装的陪伴会成为孩子成长最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