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策是建立蜀汉政权的总路线、总方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来,史学界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隆中策中存在一个致命错误,批评诸葛亮“主次失当、奇正倒置”。这种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经不经得起推敲呢?
所谓“主次失当、奇正倒置”,源于诸葛亮所制定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军事部署。
一些批评者认为,荆州失陷、关羽被杀,以及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蜀汉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基地,根本原因就在于蜀军主力放错了地方,应该放在荆州而不是益州!他们认为,归根结底是诸葛亮制定的策略不得当。
这个说法到底站得住脚吗?老王虽不才,但翻了几天书、脑仁都想疼了之后,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以下就粗略分析一下。
主力放在益州还是荆州,从“理论”上讲似乎应该放在荆州,因为荆州是“用武之国”,是进攻宛洛的战略要地,但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赤壁之战后,孙、刘、曹三分荆州,刘备所占的主要区域江陵、公安、夷陵是狭长地带,且两面受敌——北部和东部被曹、孙所包围,而西部都是高山险峡,将其与西蜀隔绝,如军事上遭到挫折,很难得到后援,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因此庞统指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蜀书·庞统传裴松之注引自《九州春秋》)。
诸葛亮也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内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蜀书·法正传》)。
由此可见,荆州虽利于攻却不利于守,如把主力置于荆州,蜀国必须建都于此,在两面受敌之地建都是最危险的。
换一个角度,再从三方力量对比看——魏国人口400多万,兵力约40万左右;吴国人口200多万,兵力23万;蜀国人口90多万,兵力约10万。
显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而且对手都是一时之杰,以最弱之兵力处于两面受敌之地而想侥幸取胜,这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刘备并没有忽视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他曾两次把主力置于荆州并与吴国兵戎相见:
一次是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自率五万兵到公安(这是当时蜀国所能出动的最多的兵力)与东吴争三郡。曹操趁机袭取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慌忙与东吴割地讲和,退回益州。
另一次是荆州被袭、关羽被杀后,刘备倾全国之师伐吴,结果也以大败告终,仅以身免逃回白帝城。
刘备两次把主力置于荆州,都不能挽回蜀汉之颓势。由此可见,如果刘备真的建都于荆州,在曹、孙的夹击下,蜀汉政权只会死得更快!
曾经寄人篱下、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正是由于执行隆中策,才得以夺取荆、益两州,建立蜀汉基业。至于荆州被袭、猇亭惨败,原因虽多,不但不能归咎于隆中策,反而恰恰在于关羽、刘备违背了隆中策的建都益州、待机而动的既定方针。诸葛亮想效刘邦下三秦以图天下,但时移事异,加上双方力量悬殊,且对手都是一时之杰,其出师未捷身先死,实与当时客观形势大有关系,应该说诸葛亮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诸葛亮生时,仅以五万兵力能对强大的魏国屡次发动攻势,使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不敢正面窥视西蜀,只能在秦川屯田采取守势,甚至愿接受巾帼女衣之辱!如果诸葛亮不善于用兵,怎么可能做一切?
毋庸置疑,诸葛亮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批评家质疑隆中策主次失当之论也根本经不起推敲。(老王不卖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