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巴金也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不管是名人大师,还是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一个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但是现实往往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熊孩子”。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么?肯定不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熊孩子”背后的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总是打骂孩子。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充分说明了家长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父母既不能溺爱放任孩子,也不能利用家长的身份粗暴地打骂孩子。爱和管束是教育的两端,父母应该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而《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就是手把手教给家长,不打骂,不溺爱,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的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是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拥有40年的育儿经验。1979年,因出版《0~12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一书,一炮而红,常年应邀在美国和日本各大教育论坛发表演讲,并应邀参加美国著名的《奥普拉脱口秀》等全国性电视节目。先后累计出版超过三十种家庭教育畅销书,而《0~12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也成为美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经典读物。
这本书是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融合多种心理学策略,结合自已长期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经验,总结出的一套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技巧。书中提供了练习,来帮助你明确价值观、管理期望、了解孩子的基本性情特征、尊重自我需求。解决问题的步骤,怎样避免冲突,如何强化良好行为、培养新行为以及修正不良行为,这些内容也有大量的、详细的、针对性的练习,完全是手把手指导父母调整自身行为,摆脱打骂和溺爱的育儿方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培养0-6岁孩子的好习惯。
为什么一定要在0-6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因为0-6岁的孩子会经历不同的敏感期,孩子在敏感期里会从环境里吸收和学习各种能力,而且孩子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如果采用错的方式教育培养孩子,势必会培养出各种“熊孩子”。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好习惯呢?
仔细研读学习《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不难发现,方法很简单,就是:蹲下去,说他话。
一、蹲下去
蹲下去?对,没错,就是你理解的“蹲…下…去”。
为什么要蹲下去?因为你要降到孩子的高度和他说话,说他能听懂的话。
对于孩子来说,最不舒服的事就是仰着头和家长保持眼神上的交流。家长站着是比较舒服方便,但是也容易形成高大威武的形象,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孩子在一个不舒服、害怕和恐惧的状态下,怎么可能配合你?又怎么可能听你话呢?所以,要想孩子配合你,你开口说话之前的第一步,是蹲下去。
蹲下去,你不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大人。
蹲下去,你从大人变成了和孩子平等的小伙伴。
当你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时,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你才能和孩子开始一场心与心的亲子沟通。
二、说他话
当你蹲下去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说他话”。
什么是说他话?
嗲声嗲气地说话么?不不不,不是这样。是说孩子能理解、能听懂的话,而且说话的句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场景
1.避免冲突:讲明期望
讲明期望就是你希望孩子做什么,你就应该明确的告诉他做什么,不让孩子产生困惑。当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一定要注意情绪,好的情绪也可以避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1) 问题与命令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父母这样问孩子:“吃饭前要不要洗下手?”“你现在想睡觉了吗?”“你现在要不要回家了?”我们希望听到孩子肯定的回答,但他们总是说“不”。
这就是问题和命令的区别,在家长这里是命令,而孩子理解成了有选项的问题。所以你应该明确提出要求,变问题为命令:“吃饭前要洗手”“现在该上床躺下睡觉了”。
(2)祖母规则
祖母规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原理,也叫祖母原理,或者祖母规矩,学名叫普雷马克原理。这种技巧是用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作为一种强化手段,来说明你希望孩子接下来做什么。基本的句式是:“当……就……”,比如“做完家务,我们就可以出去玩了。”
祖母规则暗示一种期望,大人希望孩子顺利完成第一件事后,第二件事就自然发生了。而当孩子知道有一件愉快的事在等着他们去做,他们很快就会完成前一件不喜欢做的事情。
2.强化良好行为:关注与表扬
良好行为是形成好习惯的基础,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及时的关注与表扬,这样才会强化良好行为,让孩子愿意继续良好行为,最终形成好习惯。
强化一个良好行为总比减少一个不良行为要容易的多,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关注与表扬的方式。
(1)关注
关注就是回应。孩子虽小,但是一直在学习如何两种行为:什么是合适的行为和如何与他人互动。什么是合适的行为,教给孩子怎样做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如何与他人互动,告诉孩子他会获得什么样的回应,是责备、打骂,还是赞扬、微笑。
0-6岁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他们能很快明白,到底怎么做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他们不管这种行为是好是坏,也不管父母的回应是怎么样的,只想获得父母的关注。所以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你给了孩子错误的关注。
关注分为4种,即正面的关注、负面的关注、无条件的关注、有条件的关注。正面的关注是满意的关注,表现为微笑和赞扬等。负面的关注是不满意的关注,表现为责备和打骂等。无条件的关注是因为你是你,与其他无关。有条件的关注是,我喜欢你,因为你做了我喜欢的事。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正面关注和有条件的正面关注。无条件的正面关注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无私的爱,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给予孩子有条件的正面关注,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2)明确的表扬
明确的表扬就是要表扬具体化,表扬到点子上,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
表扬孩子,可以使因为孩子做了某件事,也可以是孩子为了做某事而付出的努力。但是不管因为什么,表扬明确化,才会有效果。比如,孩子会指认五角星了,你可以说:宝宝,妈妈很高兴你认识五角星了。
(3)表扬要真诚
孩子总能在第一时间感知你的表扬是否真诚。既然要表扬,就请真诚的表扬孩子。
如果你对整件事并不是十分的满意,但是你又想表扬孩子,你可以选择真正令你满意的部分进行表扬,比如表扬孩子画画时,可以表扬孩子画的形状很有趣、色彩搭配的很漂亮等等。
3.减少不良行为:动机与忽视
不良行为在孩子的所有行为中,永远是家长们最头疼、最痛恨、最想清零的行为,但又是让父母最难处理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制止,也就是关注不良行为。但是就因为家长的关注,孩子会觉得我只要捣乱,就可以得到关注,我要继续捣乱。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一直在学习什么样的行为会获得关注。家长应该先了解孩子不良行为的动机,再去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忽视不良行为。
(1)动机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一定是有动机的。但是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往往只顾着发泄自己生气的情绪来斥责制止孩子,却没有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的行为。
不良行为的动机有4种,对关注的期盼、对权力的渴望、对报复的欲望和对怯弱的展示。
对关注的期盼是不良行为的第一动机。俗话说缺爱的孩子会捣乱,当孩子渴望获得关注时,他发现表现良好时,父母不会回应夸奖他,反倒是他捣乱时能引起家长的注意。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会继续不良行为,来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给了孩子足够的关注。
对权力的渴望,就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清楚的时候,孩子会渴望得到权力,希望自己掌控人或事。不管家长是强硬的拒绝,还是最终妥协,都让孩子体会到了争夺权力的过程喜悦,只会对权力越来越渴望。
对报复的欲望,当孩子渴望的关注或权力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有报复的心理。当看到别人被伤害而伤心时,他们会觉得自己胜利了,同时也获得了关注或权力。
对怯弱的展示,也就是示弱,这是某些孩子惯用的杀手锏。孩子会表现的特别可怜和失落,让家长不得不降低要求或放弃要求,因为孩子表现的太可怜了。
(2)忽视法
忽视法就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有的时候可以选择忽视。
留美早教专家李芷怡所作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指出,当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时,有的时候会说脏话。这些脏话可能是从大人那学来的,也可能是从别的小朋友那学来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话的真正含义,而是在体验语言的“魅力”。
因为孩子说脏话时,你会表现出吃惊、愤怒或者生气的态度,甚至极力阻止孩子说脏话。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说脏话,会获得了你的很多关注,他还要继续说脏话。
面对说脏话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只有一条,就是忽视,不给孩子任何回应。久而久之,孩子说脏话得不到关注,自己觉得无趣,也就停止说脏话了。
有的时候,忽视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而且无声胜有声。
写在最后
都说为人父母是唯一不需要考试就上岗的职业,面对孩子,怎么与孩子和谐相处,却是世界上最难的试题。因为我们父母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将会决定他们未来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高高在上的站姿,虽然给了你家长的威严,但是也把你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大吼大叫的责骂孩子,也许给你了宣泄情绪的出口,但是也让孩子经历了语言的暴力。
想要改变孩子,得先改变自己。就像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所倡导的一样: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当你在改变自己时,同时会改变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他人也必然会对此做出回应。
儿童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愿你我都能掌握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