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麓贾岙村
贾岙原名鹿岩,位于乐清市石帆街道龙门山施,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龙门山上有城
城墙、寺院、道、书院,、龙漂、玉峰、梅花润,一条名叫“降龙荡”古道从郭路始,经贾岙
万东坑,黄良、上叶至县城。村里有古民宅(贾宅、黄宅)、司理门、连寺文君祠、夫妻樟。历史上出了贾伯威(高僧)、钱文婉(女诗人)、贾如规(名儒)、叶正阳(诗人)等名家,而且还与乐清历史有名的隐士张文君、状元王十朋有密不可分的缘分,演绎着流传久远的神奇故事。
我们进村,看见村前河宽水深,菖蒲以剑,一丛丛一簇簇在河岸摇曳生姿,光下贾岙村就有名字的桥梁21座。村东南两棵数合抱,己有150年树龄的大樟树,参天而立,相距仅三四米,誉为“夫妻树”“迎宾树”,立有“乐清市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保护牌,旁有醒目诗碑。
司理门坐西朝东,位于村中心地段,面阔三开间,中柱小人角,保存好柱头卷刹,悬山顶,木石结构。司理门是贾如规故居遗址目前仅存的一处门亭。贾如规(1088-166),字元范,少年时在龙门庵攻读经籍,二十岁左右补太学生,绍兴年(137)五十岁中特奏进士,任广昌尉。任内判明,吏畏民服,后调兴国,不处,回隐居,自号居,贫兴学,创办“鹿岩书”,且有著述、以其气行称当世十朋高祖母是贾如规之祖姑,王十朋之大母是贾如现之结,当年,书有名师执教,E在此读书约五年。贾如规见王十朋能过、好学不,将来必有出息,就将自己的侄女费(贾如讷之女)许配给王题因此,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为王十朋岳贾如讷故居台门题写了书香百世传文脉,
诗礼千秋毓俊贤。比如规更早几十年,乐清第一女诗人钱文婉,从白石望族名门下嫁贾岙贾为妻,这是贾历史上的文化盛事。钱文婉是名儒钱文子曾祖姑、贾如规伯母文子在醴陵知县任上为钱文婉刊印《箫台集》三卷并为作序,称其诗“隐约深厚,有古南女之风”,“后世文人或不能及”。
张文君,东晋名士,名鹰,字子雁,乐成金溪人隐居颐志,不应辟命。家有苦竹数十顷,离于竹中为屋,得神仙修炼之术,于所居旁炼丹…后舍宅为寺其中,王右军(王羲之)闻而造访,文君却避竹中不见“日中乘白鹿入山,不知所之”,一郡号为高士。为何将张文君视为久居龙门的山中仙,贾有如此多的传说和遗迹呢?直至八百年后,南宋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大界人刘黻、在《龙门山记》中云:“龙门山……箫峰隶其下,晋张廌骑鹿竹而游之,意逃焉不返。盖疑出有仙焉,不但龙专之也。”这样,这位山中仙竟然在龙门山“安家落户”,直至老而仙化。他至死也没有返回乐成金溪。张文君入竹的归宿之处,就是龙门山能的鹿岩村(今)竹林深处。鹿迹岩,张文君乘白鹿游此,至今鹿迹尚存,正是张文君骑鹿入竹林时留下的痕迹,竹山称“仙竹山”;玉箫峰,双名“仙天龟峰,旧传张文君吹箫游此。箫声清婉回,连东十里外的水坑村“听箫寺”也都能听到,宋景定五年(1264)原“弹子峰”上建了一座取名“听箫堂”的寺院。古时候在在鹿迹岩下建有文君祠,这是当初当地张氏后裔为纪念先贤张文君所建,曾废又建,“文革”破坏,曾废又建。现在鹿迹岩背建鹿迹寺,内供张文君像及其牌位。祠内外,镌有当代名家郭仲选、倪亚云、张炳勋等手题的联。明永乐、明隆庆,清道光《乐清县志》有文字记载。因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在旁的鹿岩乡读过约五年书,也常与学友在鹿迹岩寺院吟诗,引泉解渴故寺内有一眼“状元泉”,泉小清冽,常年不枯,慕名来此朝拜者络绎不绝。
据明代庠生金廷威嘉靖四十年(1561)所撰《乐成珠坪张氏宗谱重修序)记:“…胡元之初,有讳想者徙张山
携子五人,目想,以是地隘不足居,颇信黄牛地用之说,乃命其子以珠坪为定居焉。“据此宗谱
惠、日衍,日志记载,张文君入竹后并非成仙,而是繁了后代,散居于左原、珠坪等地。左原球球均是龙门的毗邻,珠垟历史上曾与贾看同属龙门乡。贾岙吹箫峰下的梅花洞据传张文君当初隐居在此,与仙鹿作陪同住的仙洞。
贾岙是历史人文风物的富矿,有龙门山脉为依托,贾岙是幸运的,历代人才辈
出。除了上述之外,清代诗人叶正阳(1781-1855?),字春华,号晓园,鹿岩
(今石帆衡道贾岙)人,因村旁有张文君遗迹鹿迹岩,因以鹿迹山房为斋名。十四
岁参加童子试夺冠,二十一岁补博士弟子员,道光丙申年(1836)始充恩贡,一生
都以教书为职业,育人无数。诗文结集为《鹿迹山房诗文集》《叶晓园稿》:当代
诗人贾岙贾丹华,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作家,著有《贾丹华诗选》,长篇传记文
学《刘蒙川传奇》《南怀瑾传奇》等多部。
今贾岙村在“龙门公园”里建了“诗乡亭”,镌有乐清市先后四任诗词学会会
长撰写的名家楹联。鹿迹路建了“诗友亭”“文君廊”,为千古名村增色添彩
左原岭上岭头村
从四都梅溪村出发,沿左原古道穿越。古道块石路面,宽约1.2米,顺山势盘
旋而上,岭较平缓,因行人稀少,茅草蓬蒿占道,一时侧身而过。岭侧松杉挺立
部郁葱。走了二千多米,到了岭头福临寺,旁有大樟树数株掩蔽,寺之南墙外有
古寨门遗址,是防盗防匪,保村平安的举措,真是“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它是
从前四都乡与西联乡界岭,岭上留有路寮石头外墙。岭南上有一村,坐落在左原岭
中心最高处山谷中,即以岭头命村,村名直观、朴厚、实在,再简单不过,十分
记
盘桓在岭头村曲里八弯的山岭,既是岭又是村街,只不过比山岭宽些许,蹬
级平整洁净得多。两侧小巷据地形起伏蜿蜒,短长不一。村舍依山就势而建,多木
结构,高高低低,次第展开。岭头村青山怀抱,冈阜林壑,连绵横亘,古树浓荫。
条山溪从村中穿过,叮叮淙淙作响,溪水人山塘,源头活泉,塘水澄鲜,树木倒
映,酉影徘徊。山塘谓风水塘,于清乾隆年间任温岭县丞的胜林公,为保一方风水而兴建,距今己280年。2014年重新翻修风水塘,并兴建祥和牌楼于村口,古色古
酽,巍然屹立,为古村增光添彩。谷內梯田层叠,稻浪翻涌.清幽静谧。几头黄牛
在团边一时悠然吃草,一时慢慢反刍;老树上一只翠鸟在叫,声音婉转、清脆、流
畅.仿佛可以看到它在枝头跳跃的身影,好一个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风光图,却还
是藏在深山人末识
南宋祥兴二十七年(1290),左原王氏十三世孙、王十朋七世孙王英,携妻及
三子迁居此地,取名“左原岭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属永康乡,清光绪
年间属四都乡,1950年划归龙门乡.名岭头村,现归石帆街道。现全村148户,600
多人,王姓占百分之九十。
王英迁居此,有他独具的目光:一是离祖居地梅溪近,仅数里;二是此地形似
燕窝,能安身立命,开枝散叶,繁衍子孙;三是东北角有一处200多亩的山地,是后
花园,取名东山,又名天鹅山,天鹅孵卵,代代兴旺。其中有两个小山垒,器宇轩
昂,又灵气十足,土质肥沃,庄稼茁壮,年年丰收,岁岁有余。果不其然,岭头王
氏不愧于王状元的后脉,从岭头这里迁至华秋、里弄巷、东山南、河沿、温州卢思
桥等分支,能人贤士辈出,名闻乡里。
王十朋青少年时代在贾岙、万泽、龙门山、明庆寺求学读书,多次走过左原
岭。梅溪王氏与贾岙贾氏三代姻亲,相互往来,左原古道是捷径。王十朋作左原诗
32首,直接写左原岭《左岭》:“北望吾庐山最好,南通萧寺境逾幽。白云夜间原
中宿,几度随人过岭头。”左原岭头王十朋的跫音响了近千年。他意想不到后裔会
在旮旯角落这岭头定居
天鹅山,又名笔架山、宋家尖,海拔500米,坐落在村东北1.5公里,有6米宽
的大道通往山脚,东临石帆平原,北接四都盆地。在石帆平原上看似笔架,其山顶
险峻难攀,有两个山尖突兀云天,故又名双角尖。在西南方向看好似一只天鹅在孵
卵,故又名天鹅山。王十朋有诗:“皇恩西被复东渐,四海苍生尽仰瞻,畎亩微臣
尤戴宋,结庐长向此峰尖。”在元朝末年,有一宋姓富仕居住山顶,又名宋家尖
现还有房墙、石磨、捣臼等遗存。
村东北,天鹅山西麓有建于明中期、盛于清初的东山庵。1939-1949年间,是
四都乡地下党活动的场所,管立光、梅迪民、周庆龙等革命前辈都在这里隐蔽过。
后在一场大火中被毁,1982年重建,改名为双峰道观,内有红色碑记,展陈当年峥
嵘岁月里的艰辛和不屈精神。通观前又修了一座小水库,环境幽美,碧波荡漾,吸
引当地及玉环、温岭、永嘉等地的善男信女前来叩拜。
在村南方,左右两山相衬,宛如鲤鱼,村前方又一水库,相映成趣,故有“鲤
嬉水”之景色
在半岭左侧山上,有仙人楼景点。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仙人来村,要在馒头山
和老虎山两山之间垒一天桥,造一绝佳风景,供人观赏。因老虎由山低,馒头山山
较高,老虎山必须垒高九层才能与馒头山持平。仙人没日没夜里垒石填高,进度极
迅速。正当准备垒九层时,另一仙人有事来找仙人,遇到过路人问。正好一媒娘
在路上扭来扭去走着,仙人问她有没有看到仙牛、仙猪在此经过。媒娘回答,哪有
什么仙牛、仙猪,明明只见有块块大大小小的岩石走动。神仙做事,被媒娘一句话
不吉利的话一冲,已垒八层的岩石轰然一声纷纷落下,把媒娘压在其中。现在山间
中岩石形似船、形似桌、形似稻桶、形似脚孟……仙人叠岩还得存四层,四层中有
约十平方米的岩坦,似楼阁,人称仙人楼,仙人脚盂直径约一点五米,深四十厘
米。尽管旱情严重,百日无雨,仙人楼里泉水不断,盈满石孟。有人在岩下挖一水
坑,供路人解渴。暑热时行人饮一口,清冽甘甜,舒心通泰,可谓神水。现游人可
以爬上去观景,明庆寺及虹桥平原历历在目,沃野村舍,风光无限。
村西南有一小山垒,名外垒,有一古墓.椅子式,前有亭和牌坊,是刘黻的
衣冠家。刘黻,号蒙川(1217-1276),是左原岭终点郭路临村大界人,三十四
岁入太学,宋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曾出任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德佑二年
(1276)临安被元军攻破,陈宜中、陆秀夫等拥赵昱于福州。后拥端宗渡海赴广
东潮州,至广东罗浮患病逝世。乡人铭记他,把仅有的锦衣蟒袍入葬,岭头村接纳
了这位狷介刚毅、嫉恶如仇、尽忠报国的乡贤,村人敬仰他,为他守墓数百年。刘
服夫人林氏举家蹈悔,为国殉难。2017年10月13日,是他诞辰800周年,有隆重
的纪念活动,到岭头村凭吊是少不了的议程。如今该墓是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衣
冠冢有乐清老诗人黄士华先生所撰的对联“宋室飘蓬知大义,衣冠抔土吊弧忠
郭路西山脚左原古道终点,由刘黻所题摩崖石刻“源远泉”系乐清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刘母解氏在宋咸淳十年(1274)在大界捐资建造的慈济桥至今尚在,是乐清著
名的古桥之
村北的米筛岙有十八框墓地,分三处,每处六眼,共十八眼,是王十朋后裔
王安富的墓地。据说明正统年间,王安福上榜武状元,到云南平乱,以他智慧和远
见,说服番王息兵和好。后被奸臣陷害砍头致死,次年昭雪,并封太平公,皇帝旨
赏金头以重礼安葬王安富。为防金头被盗,特备十八具棺椁相混,故有十八框墓
地。村口水库旁有一大圆石,称下马岩,村后有一小桥,称上马桥。传说古时官宦过此必下马、否则马不走,到村后小桥才可上马。一个小小的地处偏僻的山村,竟
有如此丰盈的人文景观、令人刮目相看,令人流连忘返!
岭头村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村。这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解放前它归属四都
乡,四都乡1939年正月就成立了中共党组织,仅过二年,于1940年12月,岭头村成
立党支部。解放前入党的有25人,其中女党员10多人,多人为夫妻党员,在老区中
是不多见的。乐清革命前辈郑伦、陈权伍、吴圣璞、余彪等人都在岭头活动过。
如今、郭路至岭头通了公路,水泥路面犹如是银色的飘带缠绕苍翠山间,车来
车往,七百多年的古村,结束了肩挑背扛上下山的日子。交通便利了,越来越多的
人踏上这奇妙的土地,陶醉于山村独有的静美清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