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还没过年,春运才开始,就在朋友圈闻到了硝烟弥漫的味道。
一个朋友写到:
真心受不了一些中国式的关心。。院子里一阿姨搭了一段顺风车出门,车上就问我生不生二胎,我说顺其自然吧。然后说了一路生二胎多好多好之类的,似乎想极力说服我今早生了。。
看完我已经脑补了那个喋喋不休而又挥之不去的阿姨形象,这位朋友还在隐忍。另一个朋友已经旗帜鲜明地喊话:
马上过年了,回家前我要和亲朋好友们约法三章:
1.不要问我有没有女朋友,统一回答:没有。
2.不要问我工资多少,统一回答:够用。
3.不要问我以上问题,统一回答:关你屁事!
看完不禁莞尔,却又悲从中来。这就是万千北上广深青年每年春节回家要面对的问题,在外咬牙打拼,回家被各路人马盘问感情生活、财务状态,被逼婚,被逼生小孩,被逼生二胎,被逼......
似乎我们人生的迁徙,永远要从一个牢笼跳到另一个牢笼。
在你工作的那个遵循丛林法则的城市,虽然残酷,却有规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每个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体面与尊严。然而那个你从小长大的地方,那个过年要回去的地方,那个你渴望卸下重担拥抱温情的地方,却充满着不胜其扰的“关心”与“问候”。那里没有竞争,但有话语压制,没有淘汰,却有道德束缚。
李银河说,中国农村是人情社会。过去,在中国农村,因为人口不流动,血缘是最重要的关系,其次就是街坊邻居(地缘),这些关系构成了父辈们最重要的人际网络。
但现在,无论是求学、还是务工,年轻人建立了新的人际网络,基于同样的思想和追求,同学朋友可能是他们更为看重的关系,而因为观念的差异,父辈的交际圈对于他们来说是无用(无效)的社交。
新移民们已经很难融入上一辈的人情社会,因为那些不顾及隐私的“关心”和“问候”,在他们眼里是无礼的试探和粗暴的绑架。而各种七大姑八大姨,三大伯四大舅更是让他们避之不及,但是囿于情面,又不得不脸面上敷衍,于是网上出现了各种春节回家应付亲戚的段子。
基于这样普遍存在的现状,微博上,知乎上的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熊亲戚,不用解释,这个词的内涵大家心领神会。
2
自从微信出现后,很多以前从来不用电脑上网的人都开始用手机上网了,比如我的很多亲戚。这些互联网世界的突然到访者,相较于8090一代的原住民,显然没有那么游刃有余,甚至有一些笨拙,这体现在:
对信息的不加拣择与分辨。谣言最多的地方在哪?各种长辈的朋友圈。那里充斥着劲爆骚辣的黄色标题、菩萨佛祖生日的虔诚转发、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养生知识、三观混乱,无法卒读的馊味鸡汤。
对私人生活骂街式的展示。或许是对朋友圈分组功能不了解,也可能是活到某种年纪后的一种豁达,一些长辈,特别是一些女性长辈,喜欢在朋友圈尽情地展示私生活,比如数落丈夫,小到夜不归宿大到出轨偷人都敢通通拎出来示众,以飨看客。平日里为人处世特别厉害滴水不漏,但在社交网络里的言行却让人“叹为观止”。
对输出内容的不加编辑和修饰。也许是我个人的特例,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个别长辈发出来的有错字有语病、意思含糊不清的文字内容,当然更常见的是像素模糊、背景昏暗、人脸晃动、肢体僵硬的照片,以及连续几个一闪而过,毫无意义的小视频。
这些朋友圈里的长辈,和现实中的长辈,正好构成了解读他们的两把钥匙,一面是没有界限感,喜欢干预晚辈私人生活,指点年轻人,传授经验的热心慈爱长者;一面是知识体系薄弱,精神世界单调,信仰缺失,审美匮乏的平庸中老年人。
3
题图来自艺术家岳敏君,他的作品里有个超级符号,就是这样一个个表情单一,笑容夸张的人脸。
这些咧嘴大笑,眼睛眯成缝的表情里,没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看到的不是喜悦,生机,真情实感,而是机械,麻木,千篇一律,空洞萧索。
这些画,让我想起他们,那些熊亲戚,那些朋友圈里的长辈。如此空洞机械的笑容背后是贫瘠的人格底色。
他们一般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年浩劫让中国人的信仰普遍缺位,精神世界前所未有的贫瘠,而成人后又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多人投身商海大发横财,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物质财富的崇拜,以及对知识文化的漠视。
这一点我深深理解,也深深同情。所以在此,我不提倡一味地吐槽,当然也不提倡附和他们,甚至于被他们同化,以此标准来对待我们的晚辈。我觉得首先宽容一点,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生活的单调,所以才会这么乐于考察晚辈们的KPI,只要不涉及个人领域的严重侵犯,大都可以付之一笑。
第二,先发制人,多夸他们,夸到他们无话可说。或者反问他们的情况,问到无话可说。第三,对于奇葩的,能躲多远躲多远吧。
总之不要因为他们影响自己和亲人团聚的心情,他们并不是真的关心你,你也不必真的在意,生气。祝大家有一个心平气和的春节。
🚫本文为公众号命中作者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