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时间管理是2016年10月份,那时是通过babe的手帐了解到时间管理这个词语。第一次上关于时间管理的课程是在2016年11月,是angie老师的时间管理特训营,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时间也是可以被管理的。
在这一年半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对时间管理也慢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现在我分享一下自己经历的时间管理四个阶段。
阶段一,记录时间
可以说记录时间是时间管理的基础,我们通过记录时间来了解自己时间的花销,提高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记录时间是为了更好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所以记录必须真实可靠,最好是可以按分钟计算。
这一阶段,我们会很兴奋,对于新的时间记录工具我们还是会很有热情,会小心记录下一切时间的花销。但是需要提醒我们的在对时间做分类记录的时候,分类的类别尽量简单,虽然说分类多可以对时间做更加细化的分析,但是记录起来也会很麻烦,这种麻烦会引起我们不必要的焦虑。而且有时做细化的分析,得出的结果,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当然记录本来就是一种督促,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自己有这么多时间刷手机按抖音。所有有时觉得自己状态不佳,我的手账本里就增加时间轴,通过记录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状态。
阶段二,多任务并行
记录了时间的花销,就可以分析自己的时间。而多任务并行通常会在这个阶段发生。通过记录可以看到,有些场景下的时间很容易会被忽略而浪费掉,例如:等车,通勤。在阶段二人也是比较兴奋,我们都想着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通过多任务并行达到挤时间的效果。通常只要是可以不用思考的一个场景都会被用于多任务并行。例如在通勤路上(等车、跑步、做家务)听学习音频,学习的视频。
我在这个鸡血的阶段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多任务并行的感觉就像在自嗨,多任务并行注意力会被分散,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当然可能与场景不同有关我的通勤工具是公交比较吵闹,也比较多外部的干扰。
阶段三,优化安排
经过了那段每天听音频学习的阶段鸡血阶段,这种多任务并行的提高时间效率的方法开始让我感到焦虑。这时我遇到另外一个老师grace,她是一个有趣,高效的准二胎妈妈。在她那里我学到了另一个提高时间效率的方法:高效学习和优化流程形成sop。
我们之所以要做时间管理就是要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要提升自己。但是如果只是在忙碌的多任务并行,而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实质的改善,那就是穷忙。衡量学习是否高效的标准是,学习之后解决问题的的思路和方法得到了改变,如果学习之后还是用惯性思维去思考,去解决问题看待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些道理我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有了这个铺垫,我开始放弃多任务并行,而转向高效学习的状态。当然高效学习还是离不开对学习资料的筛选。
至于优化流程,这个其实我们在做小学的数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几个事件在一起的时候要怎么安排用时最少,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就会忘记。像一早起床按照惯性就是刷牙(5分钟),洗脸(5分钟),上洗手间(10分钟),煲水(10分钟)、做早餐(15分钟)、换衣服(10分钟)、吃早餐(15分钟)、出门,这个流程下来从起床到出门就要55分钟。但是如果对流程做优化,起床之后首先是去厨房煲水,顺便将早餐下锅,再去刷牙洗脸上洗手间,这个的安排就节省了20分钟。这些可以优化流程安排,在生活中处处都是。像晚上回到家是先洗澡洗衣服再做其他的事,还是做完其他的事再洗澡洗衣服。
事件安排的顺序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们必须承担不同安排带来的后果。如果每天都觉得事件不够用,不妨试试通过优化流程安排,让自己的时间更加充裕。
阶段四,一举多得
经过前三个阶段,我开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高效的时,因为欣频老师的话“高维度的人做时间管理就是做一件事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我想到了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一举多得。既然我们是人,我们就有多种身份,我们就要有很多不同的事情要做,当我们将不同身份需要做的事看成是一个个单独的事件,这些事件彼此之间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但是如果我们让这些事件发生联系,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通过做一件事情,达到多个目的?
亲子陪伴+自己兴趣=亲子手工
亲子陪伴+故事力培养=讲故事
亲密关系+健康=一起跑步运动
慈善+育儿+旅游=扶贫活动
……
这种多元素的叠加,不仅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可以让对方有不一样的感受,是时候发挥自己的创意宇宙,将自己to do list中的任务进行叠加,看看会不会更多不同的创意活动。
时间时有限的,我们必须讲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