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和刘慈欣获奖了,一个从自身生活的历史中汲取营养,一个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中寻找灵感。这似乎是一个启示,启示我们关注自己脚下深厚的泥土和我们头顶的星空。这就像海洋,广阔的蔚蓝源自丰沛的水源。
然而,源头在哪里?
这源头是生活。生活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懂生活的人,自然懂泥土。诗人鲁藜写过一首诗《泥土》,其中两句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对泥土的爱是什么,就是能够俯下身子,甘心把自己低到尘埃之中,才能在泥土中开出美丽的花来。又如艾青所说:“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这样才能唱出《我爱这土地》的绝调。这泥土,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人民,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故事。正是这些,滋养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然后再用这精神哺育着民族文化。这是“坤”的“厚德载物”,也是“水”的“利万物而不争”,更是胡杨的“死千年而不倒”。又如尼采所说:“所有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明白了这些,才能够理解曹文轩那些话语的深意,才能够理解艾青在《我爱这土地》结尾的歌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反过来说何尝不是?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物种共同体,每一个个人、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人类的共同命运。我们不仅关注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我们更关注我们的未来。这,也是我们的智慧之源。
物质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而我们的思想还蹒跚于铁器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就在于,我们看不到人类最终的发展目的,看不到未来给我们传来的鲜明的图景。尼采说未来是“爱”,康德说未来是“法则”。我的理解,这“爱”和“法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表达着共同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不仅生活脚下这个纷芸变换的世界,我们同时生活于未来的世界。我们当下的所作所为,就是构成未来的因子。我想,从这个角度,我理解了刘慈欣,也同样理解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毕竟,我们不只为自身命运负责,我们还要为未来我们的子子孙孙负责。
时间在我们身旁无声流淌,空间在我们的命运中变换。我们站在高山,回头看,来路漫漫,历经苦难而勇敢顽强;我们低头大地,大地苍茫,化育万物而沉默不语;我们抬头向天,浩瀚星空向我们昭示着未来。我们,因为爱着,而走向未来的大海。
为了看看大海,我深爱着脚下的泥土;
为了成为大海,我祈祷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