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2016年5月18日生日时记录的。现整理并重温亲情。
今年过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与父亲通电话,话还未聊热乎,老人家急切插话提醒我,“明天是你的生日”,怕我忘记,当时鼻子发酸,泪花在眼里团团转。妻十分感慨:“儿在千里母担忧”。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后,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需唠唠叨叨却内涵着长辈对小辈那种情感的东西,成了老父亲心中挂念的大事。这大概是每一个父母潜在意识吧,父爱接替了母爱,将爱继续延伸着。
若不是老父亲提醒,我又差一点忘了过生日。
微信圈家人们的祝福,似乎又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过生日的情景。
儿时家贫,其实那时家家基本贫穷,家家养几只或十几只母鸡,主要为的是产蛋可以到代销处(改革开放前供销社在农村的分设点,如同现在小卖部)换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为孩子们换学习用品,那时的鸡蛋真是每个家庭的硬货币。
吃鸡蛋,特别是吃个整鸡蛋,成了孩子们奢望。家里待客,或逢年过节时才能炒几个蛋作为一道硬菜。当然,小孩过生日时,也可以享受这一待遇,母亲煮只蛋,作为一种奖赏能让小孩高兴好几天。
当还热乎乎的蛋放在你手中时,兄弟姐妹和小朋友们眼里流露出的羡慕,让人甭提多么的满足、自豪。
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对孩子们而言,过生日是种奢望,不亚于对过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