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生活总是充满各种无奈,好在一旦抓住了机会,还是能把那些美好变成阁楼上的光。
北京,一个人的旅行
这次到北京,本不是为了玩。很久没有独自出门了,就想试试,如果一个人独自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还会底气满满,是否依然淡定坦荡。于是,自己订票,自己出门,自己拖着个硕大的箱子,穿过人群的目光,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
道旁的树上,嫩嫩的绿,在宣告着春天的足迹。第一次在春天来北京,许是一个人的关系,不是太宽的街道显得分外的空旷。明明是一个有着两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站在大街上却感觉不到人群的温度。风很大,呼呼地吹起衣裳,好在并不刺骨,就只那么一小会儿就过去了,没让人摸着它的一点边际。路口的牌子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槐柏树街”,这高大的道旁树不是柏树,那应该就是槐树了。江南的城市,道旁树多是梧桐树,可在北京,几乎没有哪条胡同哪条道见不着槐树的。据说槐花是可以吃的,不知道北京人的餐桌上是否有槐花相关的美食。只是现在,这稀稀拉拉的新绿离亭亭如盖还远着呢。透过槐枝朝天望去,蓝天白云,天空特别的高远,这难得的北京蓝,让我的北京印象总算没从阴郁中启幕。
颐和园,颐养太和
顺利也好,不顺也罢,酸甜苦辣咸都是人生的旅行。于是,在得知我的北京之行可能会有一周的时间干不了正事儿以后,果断开启了旅行模式。第一站:颐和园
颐和园紧挨着圆明园,上次陪女儿毕业旅行的时候,应女儿的要求去了圆明园,在断垣残瓦间感受了一次历史的洗礼。其实我更想去的是颐和园,去看看玉澜堂里的海棠花下,是否还有当年的那群少年。
第一次进颐和园,既没导游又没攻略,往哪走就看心情,旅行嘛,走自己的路,赏自己的景。凭着记忆里万寿山、昆明湖这些名词,看着路牌,一路逛去,穿过德和园直接上了万寿山。登高而望远,走到高处去,总不会错。山路上没太多好看的景,粉的、红的梅花还未凋零,只是极度缺水,叶子和花瓣都干巴巴地卷曲着,远不及江南的花木那么水灵。花下,来旅游的爷爷奶奶们倒是兴致盎然,变换着各种姿势和组合,一遍遍地笑着、拍着。颐和园,就这名字,也该是让老人们乐呵乐呵的地方。
走在山道上,耳畔是清风徐徐,扑面是阵阵花香和泥土的气息,透过树丛还能看到远处昆明湖波光潋滟,湖中长堤杨柳依依。这山水倒有几分人间天堂的模样。
正走着,突然被一阵清脆悦耳的风铃声吸引,循声望去,是眼前一幢高大的建筑檐下挂着的铜铃。这建筑外墙用色彩鲜艳的黄绿色琉璃瓦装饰,尤其是墙上嵌着的一个个黄色琉璃佛像,十分有特色。古朴的风铃声夹着风声在这山道上显得格外吸引人,每个经过这里的人都会驻足抬头观望。这处建筑名为“智慧海”,听着这穿越百年的风铃声不知能生发出多少智慧来。“老师好!”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从我身边走过,这声“老师好”显然是冲着我来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个最先开口的声音就笑着对旁边的孩子解释:“我以为是*老师呢,真像,你们说是不是?”没等同伴回答,他就带头向山下跑去。这孩子认错人,害羞了。没想到,离开学校这么多年,这自带的老师气质还是哪哪都遮不住啊!
爬了万寿山 ,自然不能错过昆明湖。后面的行程就归入了游人的大流,登上画舫,边走边看吧。
心心念念着玉澜堂的海棠,只因冰心那篇《只见儿童多处行》: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爱花,但凡是花开得好的地方都少不了女人。终于看到了玉澜堂的海棠花,至于那些关于玉澜堂的政治故事,就留给男人们去聆听,去细品吧。我只愿做一个爱花的女人,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在这嘈杂的世间,以一株花的姿态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