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读白居易的这首诗歌,天真可爱,偷偷采摘白莲,却不知道隐藏行踪的小娃娃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多么调皮,多么纯真!
读白居易的这首诗歌,总会被诗人对孩童的理解感动:
一千年过去了,小孩子“偷采白莲回”的趣事儿也并未改变——身边的小孩子偷偷拿东西的事情屡屡发生:某个小孩子看到老师的小印章、小贴片,偷偷拿回家告诉爸爸妈妈,那是老师奖励给他的;某个小朋友偷偷拿了老师讲给孩子们的糖果;某个小朋友偷拿了展览馆的布娃娃;某个小朋友告诉家里人老师说我今天表现好,回家可以看两集动画片……
同样是“偷”和“谎”,你看到了什么?
一千年过去了,岁月并没有让我们大人对孩子的理解超越白居易,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惩罚孩子的说谎和偷窃,我们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属于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动辄上纲上线,岂不知,儿童的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
8岁之前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凡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他希望这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他想要某样东西,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是让自己感到强大或者重要!
就像白居易诗中的“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的小娃,他自豪得意的样子像极了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归的“英雄”。
儿童可以说谎,也可以小偷小摸,但他没有能力真正把错误掩盖起来,因为他们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一次只能思考一样事情(如:采白莲),而不能同时真正的逻辑思考(如:藏踪迹!)
当然,有些儿童过了“前运算阶段”还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成熟,若前期针对其行为,曾给予过不伤害自尊心的、恰当的反馈,孩童定不会走入歧途!
敬佩孩子的知心朋友——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