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郁达夫年谱》(七)

自拍

1903年(癸卯,清光绪二十九年)7岁

5月,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邹容在上海出版《革命军》(章炳麟序)。6月,上海《苏报》案发生,章、邹两人被捕入狱。

12月,林白水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为旬刊。

春  

改入附设在孔庙的奎星阁书塾,塾师张惠卿,与富阳县教谕陈善之子陈方同学。

《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

陈方比我大四岁,是书塾里的头脑;像春香闹学似的把戏,总是由他发起,由许多虾兵蟹将来演出的,因而先生的挞伐,也以落在他一个人的头上者居多。不过同学中间的有几位狡猾的人,委过于他,使他冤枉被打的事情也着实不少;他明知道辩不清的,每次替人受过之后,总只张大了两眼,滴落几滴大泪点,摸摸头上的痛处就了事。我后来进了当时由书院改建的新式的学堂,而陈方也因他父亲的去职而他迁,一直到现在,还不曾和他有过第二次网页的机会;这机会大约是永也不会再来了,因为国共分家的当日,在香港仿佛曾听见人说起过他,说他的那一种惨死的样子,简直和杜格纳夫所描写的卢亭,完全是一样。



章太炎(章炳麟一般指章太炎)

章太炎(章炳麟一般指章太炎)

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学者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  ,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著述甚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即《革命军》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等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前往北京,为袁世凯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民国六年(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恨日本侵略中国,积极赞助抗日救亡运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太炎所著公开信 

 清末章太炎著。为了驳斥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澄清人们的思想,同时宣传革命主张,章太炎在光绪二十九年上半年写了一封致康有为的公开信,即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邹容 

清末民主革命人士

邹容(1885年—1905年4月3日),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应巴县童子试,因愤于考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股。从父命入重庆经书书院,因蔑视旧学而被开除。后逐渐向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这时,恰逢拒俄运动发生。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作序。《苏报》案发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但不可否认,邹容因为年纪尚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革命军》

《革命军》

邹容作品 

 《革命军》是近代四川革命家邹容撰政书。一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上海大同书局刊行。一册。二万余字,共分七章。 邹容(1885-1905年),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

上海的革命刊物《苏报》,刊登了邹容写的《〈革命军〉自序》,和评论《革命军》的文章,这一来,人们争相阅读《革命军》,交口赞誉它应成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

邹容的《革命军》,主以西方的民族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章太炎的文章,以文笔典雅深沉,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阅读邹容的《革命军》时,可同时研究章氏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901年夏天,邹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决定自费去日本学习。1902年春,邹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

在这期间,邹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新书籍,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以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书籍。邹容所憧憬的是欧美民主共和国。

邹容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地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不久被迫离开日本,于1903年春回到上海。他回国后,加入蔡元培、章太炎等人主持的爱国学社,积极参加拒俄运动。

邹容在日本时,已着手撰写《革命军》,回到上海后,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革命军》的最后定稿上。1903年5月正式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章行严(即章士钊)为它题签。



苏报案 

苏报案 

 《苏报》案一般指苏报案 苏报案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 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等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苏报》原是一家以日侨出面开办的报纸,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主办人胡璋,以其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注册,报刊内容多载市井琐事。

1900年,由陈范接办,倾向改良。1902年南洋公学发生退学风潮,《苏报》首先报道,旋设“学界风潮”专栏,及时报道学潮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声价大起”,而想“更以适时言论张之。

1903年夏,《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后,《苏报》又陆续刊登了许多激烈地宣传革命的文章,旗帜更为鲜明。



林白水

林白水 

 中国近代史上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 

 林白水(1874年1月17日—1926年8月6日),男,福建省闽侯县人。汉族,原名獬 ,又名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等,福建闽侯(今福州)青圃村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

1926年8月6日,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遇害时,与同一地点遇害的著名记者邵飘萍相隔近百日。因此,林白水遇害后,北京《自立晚报》发表报道,其标题为:“萍水相逢百日间”。 1985年,他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中国白话报》

 1903年在上海创刊 

 中国白话报是清末革命党人办的影响较大的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兼主编林獬(又名万里、白水,号白话道人)。初为半月刊,第13期起改为旬刊。设“论说”、“新闻”、“实业”、“文明绍介”等栏目。以白话为武器,以社会底层群众为主要对象,旗帜鲜明地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平和”改良;号召工人、农人“结成一个大党”,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独立共和的政府”。创刊不到半年,就收到各方面来信200多封,在北京、广州、香港、西安、成都、武汉等全国大中城市设立46个代销处,影响广泛。但因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鼓吹过暗杀,也宣扬过狭隘种族主义的观点。1904年10月8日出版第21-24期(合刊)后停刊。


郭郭小心得:

当生活出现不如意时,来学学历史吧,学一学历史能沉淀一下内心。

郁达夫的《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今天虽然只读到这么一小段,文字却是如此地吸引我,多多读书吧,多多撰文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