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对付基金 美国互联网 雇佣客户
狩猎式 农耕式经营 心法套路
企业成熟期 商业现象背后的逻辑
共计2139字|建议放松5分钟
通常情况下会发现,很多看似不同领域的概念和方法,其实在某种意义上面是相通的,这是我们认识和建立自己知识架构的基础,这也是我们更加全面和系统了解世界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很多知识点看作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这也是我们强调“举一反三”的类比方法的作用。就是在于我们需要具有融通的观念,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就像对于商业的概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通常会把商业和其他的知识品类进行分割对待,而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使用商业的逻辑来理解现实的工作生活也会有不同的全新体验。
1.对赌基金
在商业的概念中,“对赌基金”相当于指定参与者共同以金钱的形式来实现某种行为目的的形式。
运用商业逻辑打造自己的学习和提升自己上面,就像对于商业讲到的“产品”这一概念,在之前我常常想在业务上最重要的就是和客户搞好关系和应酬,但现在我知道了最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产品。
同样,运用到个人的身上也是如此,并不在于获得很多花拳绣腿的技能,而是能够沉下心来精心打造自己因此之前在业余时间会更多地出去娱乐,现在只要有时间基本上都是在读书学习。
这个观点放在“红利理论”也同样适用,只有在把自己自身这个产品建设好,才能够更好地借势而为,并且做到可持续和迅速增长,而那些看似很花哨的东西,往往无法长久。
因此,进一步地让自己更加沉稳地对待自我和身边的各种诱惑。包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适应性偏见”感触特别深。
在读书或者随便平时注意观察人们之间的对话,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各自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在争执,而且乍听上去都各有道理。
但是,你细心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基本上都是认知偏见中的以偏概全、眼见为实或者先入为主的陷阱中。
从这里让我更加慎重地看待别人的观点,自己更加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建立起自我的认知系统。
我想大的逻辑都是相通的,而无论在商业的运用还是个人成长的运用上都是如此,所谓的商业就是解决人的问题,所以每个个体也就是商业的一部分,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打造也是蛮有趣的体验。
2.雇佣客户
在商业上,由于各种各样的管理成本的问题,类似于海底捞等商家常使用“雇佣客户”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让客户参与到监督上菜速度,以及菜品的质量安全,从而实现对自身的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身边看到很多商业的现象。在商场购物过程中,往往在挑选商品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比如同款不同配置的电脑有3999、4999、5999,同款不同型号的手机也分999、1999、2999。
放在以前可能不会太在意,但现在立刻就会意识到这是商家在利用“价格锚点”的理论,其实主要是为了销售他们中间那款产品,其他两款只不过是在起到比较的锚定作用。
通常这个时候可以可以选择反向的策略,在那面比来比去让销售给我进一步详细地介绍,再不行我们坐下喝口茶继续聊。
到了最后,我来一句还是感觉太贵了再看看,正打算转身就走的时候,对方叫住了我说看你也是真心的,那这样吧,再给你优惠200。
这个其实我之前在网店有看过信息,掌握了很多相关产品信息及比价,因此在“信息对称”理论方面也不会被占太多便宜。
而我恰恰是利用了增加对方的“沉没成本”,通过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为了免于“损失规避”,因此最后在双方能够接受的价格上达成交易。
所以说,用商业的眼光看待商业的世界,会惊奇地发现到处都是套路,而商业的逻辑就是为了让自己走更少的坑。
3.狩猎、农耕经营
企业在发现过程中,通常会过度依赖于自身的发展的经验,并以此作为企业下一步或者更远的发展目标和方式。
“狩猎式经营”,顾名思义就是野蛮生长的概念,通过不确定性的方式去获取快速的发展,从而建立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而“农耕式经营”,对应的就是精耕细作,追求稳定的发展和缓慢的增长,以此建立自己固定的市场和资源。
但是,没有永远适用的方法,只有因地制宜的策略。我们就是要从大的市场环境的“势”和“道”,来合理地匹配相应的具体实施的“术”。
如果不分市场处于爆发阶段还是成熟阶段,通常会错误地在前者过程使用农耕经营去深耕细作,从而错失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和机会。
而如果在后者过程中,去使用狩猎式经营,也很有可能是不断地到处碰壁。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看清楚市场的趋势和规律,然后在过程中不断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方法,从而才可以利于不败之地。反而是那些学了几招技巧,就寄希望于可以占据市场的想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4.美国互联网
听过在美国的互联网模式,在价格方面基本上了零售店下差无几,甚至如果在另外一家店或者网上发现有比自己买的还便宜的,就可以在七天之内申请退差额。
之所以美国这种商业模式可以这么玩,就是基于其自身的人口、土地、效率等各方面综合原因,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中国也这么搞,那么实体店立马要死掉一大批,不要说赚得利润了,光是居高不下的租金就让其难以经营下去。
所以,我们的知识存量多少的意义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有没有灵活运用的思考方式。
就像我们常说的学习死读书,考试了试题一变就蒙圈了一样。
对待错综复杂的商业世界,如果仅仅寄希望于学得了几招就可以走遍天下的话是很困难的。
就像坐拥十八班武艺,如果不懂得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各种要素,不会“看情况”的认知模式,那么也只会是一堆没有用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