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建议过你,要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要随波逐流。然后,我信了。
于是,很多时候,我输了。
最近阅读钟叔河的《念楼学短》,书中提到《孟子》的《仁之胜不仁》,结合自己的经历,得到一些体会,结论如题。
作者将“仁”译为“人道主义”。仁,“从人从二”,把别人与自己当作人,不当成异类,相关而不相斗。理解孟子的观点为“不人道的恶行,终归是要被人类弃绝,彻底灭亡的”。
孟子强调无分别心、仁爱之心,认为人道主义将成为人类发展的终点。我想,孟子说得对,但不现实。
倘若身边人人戴着面具,你的真诚不但不会打动谁,却可能被认为没觉悟、不合群,甚至视为“刺头”。
如果周围人人以诚相待,你的奸猾会失去爱与信任,难以在圈内继续混迹。
现实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
竞争与合作,总是相互纠缠、转换,根据环境不断调整比重。
和平年代,自然可以“不作恶”;乱世之下,你死我活,“不作恶”谈何容易。
遵循内心、保持自我风格,听起来是挺酷的,只不过特立独行的言行在短期内吸引目光,获得超额回报或意想不到的惊喜或惊讶;
遵循环境所认可的“套路”,与众人同行,也许没有惊喜,但能活得更长久些;
“人道主义将成为人类发展的终点”,或许是对的。只是何时实现尤未可知,凡人的一生恐怕难以企及。它可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可以是圣人的标准,却不是凡人的。
总结一下
处事策略应视环境、时间长短而定。
如果时间短,优先选择特立独行、遵循内心的风格式操作。比如有些病人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他可能去尝试真正喜欢的活动,不顾及外人的眼光。
如果要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优先选择随波逐流,才是正道。
毕竟,绝大多数人既不是天选之人,也不是走投无路。
凡人所能做的,是在途中遇到分叉小路时,选择善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