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看完后,作为一个妈妈,作为一个老师,我一直在思考:
怎样才能培养出饺子?
我觉得饺子的妈妈可能会说,没有怎么培养,就是孩子自己的兴趣。
而且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好像也没有踪迹可寻。
他是在大四迷上动画的,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兴趣爱好肯定不是家长的引导吧。
他从小努力学习,最后考上华西医科大,这对他现在的成就又有什么联系呢?
可他的成就是偶然吗?
所以,也许未来的育儿经验都无法抄作业了……
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他小时候上了什么课外班,上课怎么听讲,妈妈都带他去哪儿玩……,而是父母教育的底层逻辑,而这底层逻辑背后却是父母的思维,或者价值观。
看到网上说饺子从稳定单位辞职后有三年时间在家做动画,都靠母亲养着,而妈妈也没有唠叨他也没有埋怨他,只是给他把饭热了又热,而从不催他吃饭……
多么松弛的母亲啊,多么幸运的饺子啊。
换位思考一下,难道她真的不焦虑吗?不着急吗?不担心吗?
也许她也有过这样的情绪,但更多的应该是他对孩子的“相信”!
是的,我认为是这种“相信”的力量让她一直在支持着饺子。
在我们为我国能有这样的宏篇巨著而骄傲时,我们更应该向这位伟大的母亲学习。
作为父母,我们无需担心孩子未来要选什么专业才有好的工作,而是相信他有能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甚至是创造自己喜欢的工作。
相信他是一个能把握自己未来的人。
当我们发自内心相信孩子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让自己活得舒展,活得自由,活出自我。
这也让我联想到这两天正在读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 柯维提到,自己的儿子小时候因为发展慢而被同伴嘲笑时,他们会替他解围,会常常鼓励他,可孩子却没有什么改变。后来他们意识到,其实他们的鼓励是言不由衷的,他们虽然那样说,但心里还是担心孩子的,同时也觉得孩子让他们没面子。之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内心里相信孩子,相信他能和同龄人一样,相信他有无穷的潜力,后来他们的这个小儿子发展地超乎常人。
所以,育儿还需先育已。
只有自己先平和了,通透了,才能养出有无限潜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