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我们除了结束居家隔离,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其余的事儿就是关注,美国疫情肆虐和川普频繁打脸了。
川普在各种新闻发布会上甩锅中国的操作,我们现在还记忆犹新。除此,就是川普在会上怒怼记者,蔑视媒体,说“你们都是假新闻。”
一个大国的总统,被媒体记者问得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最后失控怒怼,这样的瓜,再给我来一打也不嫌多啊!
吃瓜之余,记者这一职业又跃入我们眼帘,到底白宫记者是怎么做到的,能把总统逼到这种境地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同为资深记者的人应该最有发言权。《提问》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提问》,就是一本分享这世界最多人围观的提问现场实战经验的书。作者也是咱们央视资深媒体记者杨澜,她采访过的全球社会名流不计其数。
在本书中,她将自己多年采访、提问的案例,结合自身的经验感悟,分享给初学者,关于如何准备、如何提问、如何避坑、如何留白,都有详细的阐述。
提问,有时可以温情脉脉,用几个问题勾勒人的一生;提问,有时可以短兵相接,同样用几个问题,扎进对方的软肋,卸下对方的伪装。
那么,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完成如此高难度动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技术呢?《提问》给了我们几项参考:1、准备;2、控场;3、应变。
1、准备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行千里者,三月聚粮。”这是说,如果你要走一千里路,提前三个月你就要囤路上吃的粮食了。这就是在说准备的重要性。
我们有句俗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在说准备。像大型媒体,全世界都在盯着你开场的时刻,不准备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需要准备什么?
一般来说,越大型的采访,需要准备越多,但无论大小,基本的准备都是需要的。
大体准备分三个阶段:一是资料文献阶段,主要了解被采访人的背景资料、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以便对其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二是策划会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做的工作是访谈文案拟定与制作的工作。从哪里开始,顺着什么思路,过程中有什么,到哪里结束。
三是人物分析和主题设定。这主要类似列大纲了,采访的主题定位在什么地方,人物应该展现出怎样的弧光,什么视角观众认可,更能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等等。
除此之外呢,还有非常重要的,非语言方面的准备。这主要包括要了解文化背景差异,眼神、动作、语气、体态甚至服饰,小到一个胸针传递的信息,都要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
2、控场
提问,说到底是门手艺,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也是一种“流”,有它的节奏,也是一种有制约条件的游戏。
无论是手艺、讲故事、流、还是游戏,都有一个控场的人,就是提问者。
提问者要通过各种技术性发问,掌控整个环节的节奏。
如果你想展现被访者的人物弧光,你需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被访者的人生,浓缩到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有高光,有黑暗,有跌倒后的爬起,有可以给观众共鸣的感情。
如果你想划破伪装者的面具,就如同一个战士一样,短兵相接,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陷阱,撕去伪装者的面具,直探其虚伪的核心。
如果你面对外国首脑,想营造和谐的氛围,也要懂得如何提问,才能让人不至于厌倦。
该共情时候共情,该留白时刻留白,该引导时候引导,一切如行云流水,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吸附在被访者身上。提问者,虽是控场之人,却更像隐形的人,因为他代表着大众。
这一切都是控场的能力。场景化提问也好、共情式提问、转场式提问也罢,所有提问的技巧,都是为了达到真正控场的目的。
3、应变
做为资深媒体记者,纵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了各种大型小型控场的经验,但总有一些时刻,需要考验你的应变能力。
如何提升应变能力,并不是三两个技巧就能解答的。这需要大量的实战,积累才能自然习得为脑回路。
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让我们模仿世界顶尖优秀的记者,是怎么随机应变的,模仿是第一步,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做优化,随机而动。
提问,不仅可以见识别人的人生,更重要的,我们通过提问,能够认识自己。
杨澜在书中说:“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提问,就是从别人出发,最终,通往自己的内心。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