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0后,小时候上小学,初中时,从未接触过图书馆,因为我老爸在高校工作,曾经给我买过高校图书馆处理的旧书,主要是前苏联的小说和译林等杂志,一放寒暑假我就在家看这些书来打发时间和逃避做数学题。
后来,我母亲调到高校的设备处工作,当时的高校的设备处有一个专门的阅览室,经常有一些期刊放在木架上给员工浏览。我最爱看的是人民画报,海外文摘和世界知识等期刊,也许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图书馆吧,后来我的母亲调离了设备处后,再也没有到那里去看过书了。
初中时,我在镇江第四中学上学,中学里倒是有图书馆,高中学业繁重,但我有时也在那里借书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沈从文的《边城》等等都是在四中图书馆借的,由于经常看这些杂书,我在高中的语文平时成绩还都是不错的。下午四五点钟放学后,我们班上10几个同学会骑着自行车到位于解放路的图书馆借书,在那里安静地翻看着那一本本的杂志。
到了大学之后,偶尔到图书馆借书,当时都是用拼音索引的卡片查,查到书后用图书证借阅。
后来因为准备到国外做工程,就在镇江市图书馆借了一些菲迪克斯条款和英语方面的书,通过这些书和英文词典的帮助把甲方的合同翻译成中文。
出国到了国外,也很想知道当地图书馆的样子,由于我去的是一个加勒比拉美小国,那里的图书馆资源也不丰富,主要是当地的过刊和报纸,放在那边供大家查阅的,没有找到什么图书看。
回国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也给自己的孩子到镇江图书馆办了镇江少儿图书馆的借书证,到了周末,孩子就可以到图书馆借一两本孩子喜爱的书来阅读。为了找到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我也办了借书证查阅育儿教育类的书籍,希望得到一些指导,同时也帮孩子借阅学校推荐的必读名著,什么《城南旧事》,《汤姆索亚历险记》,《人生》等等,省去了购书费用,也给孩子的业余生活增添了精神食粮。
儿子有时候功课繁忙,没时间看,借的书躺在那里也是浪费,所以我自己也开始看起这些名著来,看多了,写作也比以前好多了,在市里的几次征文赛中陆续斩获了一些奖项,偶尔也在报上发表几篇文章。
最近,在我家小区附近又开了一家新图书馆,它叫京口区图书馆,离我家只有两三百米的距离,我随时可以到哪里看书,借阅,图书馆离我们更近了,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