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这段时间回去待了一个多月,爷爷奶奶又陪同来北京住了二十多天,跟老人们两个月的朝夕相处,糖包很开心但也越来越气人……
回家之前,其实我跟T先生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毕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么久不见,溺爱是肯定的,但心里还是希望他们尽量能把握住度。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旦回了家,形势发展已经由不得我们……
吃饭动不动就摔饭碗扔勺子(幸好是塑料的摔不破),摔完还瞪着个眼睛看着我。然后老人就迅速捡起,边捡边说“没事没事”,宠溺之情几乎要从脸上溢出来。
每次洗澡都得把坑蒙拐骗的招全用上,小哥还一脸不乐意,稍不开心就大哭(当然没有眼泪)。关键人家哭不找我,直接望向卫生间外的“救兵”,一副我有靠山你奈我何的架势。
还有好多……多到老人自己都感叹,习惯确实不如刚回来那会儿好了。
一开始我还跟老人好言相劝,让他们稍微收敛一点,后来就干脆放弃治疗了,大不了回北京后我再慢慢帮他重新建立习惯吧。可是阿Q归阿Q,我心里始终是不痛快的。
转折点是两件事:一次外公跟他围着床玩躲猫猫,老人小孩哈哈一片,整个屋子都被感染了他们开心的气氛;还有一次爷爷早上六点多就起床,带着他出去遛弯,结果回来才发现因为着急出门左右脚居然穿了不同的鞋,大家差点没笑晕。
两个老人都因为一个孩子开怀大笑,两边的家庭也都因为一个孩子充满了欢乐,老人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越处越近。
我忽然发现,其实无论老人还是小孩,他们都是发自心底的开心,这份开心是别人无法给予的。老人有享天伦之乐的需求,而孩子也同样需要从祖辈处得到毫无保留的爱。
小时候冬天的寒夜挑灯写作业,爷爷奶奶送过来的热气腾腾的烤红薯到现在都让我记忆犹新,而如今我吃外面的烤红薯总觉得不如当年爷爷奶奶烤的香。
以前放学回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奶奶冲我递过来她包得像小老鼠造型的手绢。我每次打开总会有各种惊喜,里面可能包着花生瓜子糖果各种零食。奶奶的小手绢彻底满足了我童年的小吃货愿望。
我的记忆里还有一件印象特别深的事情,那会儿我应该还没上学,有一次闹脾气谁哄都不听,奶奶随即把手上的戒指取下给了我。我想当时的我肯定笑成了一朵花,不然我怎么到现在都如此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
这些点点滴滴都如烙印般深深地记在我的心里,成为了我最美好最温暖的情感依靠。现在的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反对我的孩子接受来自祖辈的爱?
我扪心自问,与其说我是担心给孩子养成坏习惯,不如承认潜意识更担心的是局面失控或者担心给自己增加负担吧。
老人们确实会把握不住度,因为他们实在太喜欢孩子了,喜欢到不会用正常的方式去表达。
但一两个月的短时间相处,即使破坏了孩子的一些既有好习惯,其实也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习惯还可以回北京后重新建立,但那份温暖的亲情却是从别处无法获取的。
打我想通这些之后,我就彻底不管溺爱这件事了。而没有我在旁边叨叨叨,老人疼起孩子来也不会觉得压力,孩子跟老人开开心心地度过了像假期一样的美好时光。
回北京后,有时T先生看不惯会说老人,但听了我这些分享之后也释然了。我们从孩子和老人身上,能看到满满的爱,这就足够了。
当然,我非常清楚以上这些感慨都是基于我自己带娃,一年中只是短时间跟祖辈相处。如果老人在身边帮忙带娃,这样溺爱是要出大事的。不管怎样的相处方式,我想相互之间寻求一种各自舒适的平衡最重要。
微信公众号:用心一二(yongxinyier)
——虽低产但坚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