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曾说过,做慈善不是件难事,难的是让慈善最终产生好的结果。对于这点我深以为然。当然,罗振宇这里指的慈善比较宏观,而今天我要说的慈善则是与我们普通人密切相关的小慈善。
记得初中时一天午休期间,同学们在教室里或闭眼小憩,或探讨难题,或奋笔疾书,这时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径直走上讲台,他先是拿起黑板擦将老师的课堂讲义直接擦除,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悲惨经历,大意是父母是渔民,遇上灾难,需要救命钱,随后走向一排排座位上的学生,向我们出示不知名的单位开具的证明。
那时的我太年轻,单纯而幼稚,又是一腔热血,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给了小伙子,如果仅此而已倒也作罢,愚昧无知的我还做起了小伙子的代言人,吐沫横飞地鼓动大家跟我一起捐款。结局是,小伙子只是一个骗子,而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无独有偶,高中时骗子又一次走进了教室,这次不同的是骗子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面色平静地走进教室,每走到一张桌子边就下跪,然后苦苦哀求:“哥哥姐姐行行好,给我点钱。”前面的同学大多无动于衷,大概是见怪不怪了,当小女孩走到我桌边时我这耳根子软的老毛病又犯了,内心焦灼,不得已把头转向了墙壁,正在这时英明神武的校长大人出现了,他直接喊着小女孩对她说:“小姑娘,你跟我走吧。”那一瞬间我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待到我已成年,对于慈善的问题就比较敏感了。慈善,本质上是为了给别人送去一份温暖一份善意,解决他人的燃眉之急。而在我们每一次给予当中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提升,我相信大多人在帮助他人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心情无比轻松,畅快淋漓。然而我们的慈善真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吗?
如我中学时代的那两个案例,其实当我们施予我们的善意时,结局并不好。那个小伙子得手了,他 会想原来通过这种欺骗的方式我就可以不劳而获,那么他会继续他的坑蒙拐骗,也许最终锒铛入狱。而那个小女孩则更惨,因为后来得知她只是被人胁迫外出乞讨的,乞讨所得全部上交,这样一来我们的施舍其实是纵容了犯罪。让那些人贩子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条道路——通过他人的恻隐之心为自己赚取钱财。
这个世界充满了仁慈与善良,但我们不可否认它同样充斥着欺骗与伪善。所以,当我们再向他人施以我们的善意时请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观察。当然,做人还是要慈悲为怀,我并不是鼓动大家再不信任他人。
我是一个母亲,在教育儿子时我也会重视对他善良心性的培养。记得一次带儿子逛街,十字路口遇到一队人马,他们都是残疾人,在马路边搭起了舞台,打起了标语,他们尽情投入忘我地演出,留住了无数路人的脚步,也打动了我的心。当即带着儿子给他们捐款。这样的人我敬佩,这样的人捐助他们多少钱我觉得值。因为他们身残志坚,他们不依赖他人的施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吃饭。技艺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坚强独立的心。
又一次路遇一无腿的残疾人,大冬天趴在一块带轮子的小木板上,靠着双臂在地上艰难向前爬行,残败的肢体裸露在外,寒冷的冬日里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儿子看了害怕,我只是默默将一点零钱放入了他的筐中。心里不是滋味,只觉得生而为人,他太不易。
当然,我依然会碰到那些“骗子”。有背着背包,在路口地上写一堆字,求路人给5元路费的年轻小伙小姑娘。有炎炎夏日里抱着小婴儿在阳光下暴晒的年轻妈妈,对这样的人我嗤之以鼻。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母亲,用自己襁褓中的婴儿做“道具”,博取他人的同情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实在可恶。通常这种情况我会告诉我的儿子“不要捐赠给这样的人,自己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不努力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反倒利用自己孩子的柔弱来博取同情,至自己孩子的死活于不顾。捐赠给她只会促使她越发依赖这样的生存方式,苦的还是孩子。”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但生活中的一些人的确在利用着我们的慈悲心行不义之事。网络上报道的那些被拐卖毒打致残儿童,被逼迫在烈日下或寒风里乞讨的无助孩子还少吗?不要让我们的慈悲心加剧这样的伤害。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请适当收敛我们的慈悲心,多一份观察与思索。让我们的慈善落到实处,产生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