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毕业,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咨询、青少年心理辅导、家庭治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带着“孝经”、“感恩父母”字眼的文章已经遍布朋友圈,所谓的“孝道”已经铺天盖地的充斥着家人组建的微信群。退又退不得,不得已,只好屏蔽之。
曾几何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①还只是我为了不理发而敷衍教导主任的言辞,如今却稳稳地站在《孝经》开篇向每个年轻而渴望独立的子女叫嚣着。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主流思想。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他的《孝经》里的观点充满着政治意味,而且适用于那个讲究忠君的封建社会。尽管他最后落得一个与“流亡列国”并无区别的下场,但当今他的儒道学说却深受后世推崇,究其真相,发现竟然是后世之人篡改了儒道的初衷和内涵,打着“孔子之言”的名义使之为自己的观点代言,同时也让大家深深误解了孔子的思想。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真相是什么。
《论语·颜渊》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齐景公听说孔子很贤明,于是去问他该如何治理好国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了大受启发②。在我看来,孔子只不过想要表达当天下之人尽自己职责,做好自己的本分之时,那国家也就治理好了。这是人之本态,与忠君无关。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思想里面确实包含着忠君的部分,不过这种“忠”绝不是愚忠,而是以仁义和“道”作为前提的。
事实上,孔子的“忠”是选择性的忠。和他推崇的孝道一样,孔子忠君,必忠有道之君。孔子很推崇蘧伯玉,他一向对判断君子的标准极为严苛,却直呼蘧伯玉为君子。孔子说他在君主圣明的时候,就出仕为官,造福百姓;在君主昏庸的时候,就辞官不做,把内心的想法深藏起来③。这看似在说蘧伯玉,实则是在说自己的观点。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孔子选择做蘧伯玉而不是愚忠的史鱼。这正是孔子的思想,忠天下而不是忠君。不过这种思想显然不是封建君主想要的,这孔子周游列国也未得到重用的原因。
可孔圣人的儒家思想对帝王们就真的没用了吗?不!历史一向由胜利者书写。思想,也是这样。即使不用你的思想,也要利用你的名气。
自秦皇焚书坑儒之后,似乎儒道已几近没落。大量典籍的丢失,使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进入了和孔子初衷背离的状态,及至汉朝,儒家思想开始不断扩大影响,不过这时的儒学已经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了,它似乎离忠天下的仁义越来越远,却靠忠君越来越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变成了封建帝王推崇的御下秘籍④。虽然刘彻口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终究还是逃不脱封建君主治国的魔障,不管外教为何,从根本上治国的还是法家思想。就这样,儒家的发展离孔子的初衷越来越远,乃至到了后世,世人知儒道只识“忠孝”而不识仁义。
诚然,忠孝是“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愚忠和愚孝绝不是礼义所推崇的。在现代,忠君一事似乎已成了过眼云烟,不再是困扰世人的问题。但是孝道却是始终存在的。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⑤。诚如夫子所言,孝不等于“顺”,而应为“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孝顺”和“孝敬”混为一谈,认为尽孝道就一定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所有言语和行为,稍加驳斥就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父母认为自己训斥孩子是天经地义,认为孩子要无条件服从自己,可是无论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还是从世界客观规律来讲都是不科学的。
孔子之所以强调孝道,是因为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而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这种强调从圣人之口说出,没想到到了后世竟然成了人们的信条。可是孔子的“孝”和现代我们所说的“孝”真的是一回事吗?
虽然我们现在一直在呼喊着人人平等,但是中华传承几千年的“孝道”思想似乎还是在对我们的家长和孩子说,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告诉世人的明明就是:“父母做的对了,就支持他们;父母做的错了,就提醒他们,直到他们改正。”可是,如今的父母,想来是没有多少可以接受子女的批评的。那么我们所提倡的孝道是不是已经和圣人之道背离了呢?
铺天盖地的“孝”和“爱”,早已给孩子在无形中施加了万吨重压。当各位父母打着“爱”和“孝”的幌子,要求孩子一切都要顺从自己的时候,这就已经变质了。自古中华即为礼仪之邦,莫让孝道蒙羞,莫让圣人背黑锅。每个家长,每个曾经是、现在是或者将来是家长的人,还是仔细品味品味何为“孝”吧。切莫应了那句笑话,“其孝邪?其笑矣”。连我都想替孔子问一句:你有没有拿我的“孝道”逼孩子?
注:
①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答曾子问。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② 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③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④ 出自《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西汉董仲舒将之归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还有一种三纲的说法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⑤ 出自《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