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今江苏常州
2苍山,青黑色的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
4柴门,用树枝和柴火编制的简陋的门
5吠,狗叫
6夜归,夜晚归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投奔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寒,“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洁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是黑暗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写,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除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