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宝水》之后有种很奇妙的感觉,好像忽然就懂他们了。
懂谁?农民。
说真的,一直不太爱看乡村题材的小说,包括一些获过奖的作品,很有名的那种,真心提不起兴趣去看。
但凡涉及乡村题材,总感觉有一种赤裸裸地批判在里面,如鲁迅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仿佛只要沾上了乡土气息,就得体现出一些小人物的卑微。
这和我接触的农村那种纯朴民风完全不一样,或许,他们确实目光比较短浅,但他们的内心极其善良。
不过,我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家笔下那种“小人物的卑微”好像又确实存在。
故而,我只能选择远离这类作品。
拿到《宝水》时,内心还是有些障碍,总觉得不会好看到哪里去。
当一章一章往下看时,不想却被渐渐带了进去,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者笔下的奶奶,虽然读书不多,但特别会“维人”,她在村里备受人尊敬,各家有个啥大小事,都会来找她。
书中的女主青萍,却并不喜欢奶奶这样的“维人”方式,在她看来,奶奶就是在“显摆”自己有多能。
青萍的父亲离开了福田村,在城里小有成就。正因为如此,奶奶更是常常让父亲为了村里的大小事忙活,故而,父亲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小家。
青萍终于忍无可忍,指责奶奶是要把她家往火坑里推。
她选择与妈妈站在了同一战线,她认为自己站在了一个“理”字上:凭什么我的父亲要放弃自己的小家,去为村里人付出这么多?这完全没有道理!
奶奶说:“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咱不能光顾着自家。”
奶奶在的时候,青萍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直到她也慢慢上了年纪,因为失眠严重而答应了老原接管他的民宿,只是因为自己必须得在乡下找个地方“睡觉”。
当她与村民打成一片之后,她居然也和奶奶一样,处处都“维护”着别人,她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奶奶”
这就是村里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优秀品质——长幼有序,相互扶持。
在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17岁便离开农村到厂里上班当了工人,当时的工资仅有10来块钱。
因为我舅我叔我伯我姑我姨都没离开农村,所以,我家就成了两个家族甚至两个小村庄的“骄傲”。
和青萍一样,我当时也特别不能理解,自己过得并不富裕,但每次回老家,爸爸妈妈都要给全村人带东西,一一慰问村里的老人,并给他们打红包。
合上书之后,我忽然发现爸爸妈妈的形象高大了起来,他们不正是承袭了这种可贵的“维人”品质吗?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民风,这也是中华民族非常优良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谁过得稍微好些,便会主动去帮助村里的其他人,没有硬性规定,没人强制要求,但大家都会这么去做。
我每次回老家,都会被村里人那份热情弄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些礼节。我无法走“进”他们,无法了解他们,他们对我而言,或许比一些历史人物还要陌生。
读《宝水》时,我竟然有种错觉,仿佛回到了农村,书中的人物都切换成了老家的亲戚,他们的一言一行,好像就在眼前。
作者乔叶是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她称这部小说是自己的“回归”之作,一是回归乡土,二是回归女性。
她为了写这部小说,常常跑村泡村,与村民们生活在一起,卸下一身的城市喧嚣,通过描写青萍的生活经历,将近几年乡村的变化,以及在振兴乡村的春风吹拂下,村民们生活和心态上的变化都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刻画得栩栩如生。
时代的变迁,一些村庄正在慢慢消失,一些村庄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该如何保留乡村的纯朴,与城镇形成无缝对接,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总感觉在奔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我们弄丢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