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朋友聊到在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对方说无论何时都可以将后背交给对方。
能遇到可以交付后背的人,十分难得。
不论是亲人,爱人,还是朋友,能够全然的信任彼此,是幸事。
只是:“人一定要明白,真正陪你走到最后的,不是父母,不是爱人,也不是子女,自始至终,只有自己。”
01
巴菲特说:“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保姆。”
梅耶的原生家庭,赋予她许多优秀的特质。父母以身作则,永远努力工作、体贴周到、心地善良。
他们对未来无所畏惧,敢于冒险和追梦。
所以梅耶和兄弟姐妹看着父母做着热爱的工作,选择喜欢的地方定居,还有追求自己的梦想。
甚至,她们也参与其中。
比如一家人乘坐飞机四处旅行,比如到父母的工作地帮忙。
其人生底色是原生家庭赋予的,敢于冒险,追求自己的热爱。所以她在书中写道:
“走自己的路,不必总是遵循别人对你的期望。”
她选择营养学专业,做营养师,做模特,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生。
只是,父母可以给予的庇护有限,随着年龄长大,人要独自承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梅耶的苦难从步入婚姻开始,在这九年间,她忍受谩骂、殴打和各种恶毒的对待。
期间有过几次,因为父母的介入,而让自己的处境好受一点,但这并不治本。
父母能给孩子指引,但却不能一直护其周全。成年后的人生,是自己的选择,其结果也要自己承担。
02
“本以为找个人遮风挡雨,结果后来的风雨都是这个人带来的。”
梅耶在年轻时,没有人告诉她单身也可以幸福,当时周围都是二十来岁步入婚姻的女性。
因此,她听家人的话回去结婚了,当时的父母对她和男友已分手的事并不知情。
与人组建家庭,本是为了增加抗风险的能力,能互相扶持,却没想到风险就是自己找的这个人。
九年里,梅耶忍受了随意的谩骂,一言不合的殴打,还有各种恶毒的对待。
最重要的是,她不再是自己,不是那个想成为的人。
即使后来离婚了,她交往了许多优秀的人,但她发现这些男人都希望她改变,要求她妥协。
她说:“我尝试过,但没有找到一个能让我过得比单身时更好的人。”
后来,她终于明白:“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在爱情中收获快乐,但是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快乐。”
没有想与之共度余生的人,那么你自己就可以活得很精彩。
03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终将拥有属于他们的广阔天地。”
在孩子们还小时,梅耶一直与他们在一起。但后来,孩子们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事业后,梅耶就需要为自己的以后打算。
当初为了离孩子们更近,她不断搬家,从南非到加拿大,再到美国。
为了在美国与孩子们住在一起,她卖掉了多伦多的诊所来到儿子们所在的山景城。
只是到这里后发现,没有山,也没有景,更没有孩子们。因为他们都忙着夜以继日地工作。
甚至,金博尔根本就不记得他们三个曾在一起呆过三个星期。
这让梅耶意识到她需要过自己的人生。
孩子们可以在需要时给予援手,就如梅耶在因为钱不够租房而崩溃大哭时,埃隆和金博尔表示他们可以为其付房租。
只是,孩子们终究要飞往自己的山,并不能一直陪伴,就如梅耶自己长大后离家奔向自己的生活一样。
04
梅耶在书中分享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标签是“七十一岁的感觉真好”,她太喜欢自己的这个年龄了。
他不怕衰老的一个原因是:其人生的每一个十年都比上一个十年要好。
五十多岁,到纽约重新开始,六十多岁,事业逐渐稳定,七十来岁进入事业黄金期。
她有工作要忙,有朋友要结交,还有未来可期待。
这一路走来,是她自己始终不离不弃,陪在身边,度过了所有黑暗的时光。
她在书中写道:
“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你应该努力比我更快地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愿你也能早日明白人这一生,真正陪你走到最后的,不是父母,不是爱人,也不是子女,自始至终,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