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刘瑜说:“知识分为三种: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虽听起来有点拗口,却有一种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知识也可以这样分。
对于知识的求索精神,古已有训。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直白的意思就是你不要“装蒜”,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不知道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可是,偏偏有人不知道装作知道。
有一年考学,我的同桌林同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数学拉分数多一些,都把大部分功夫花在这上面。而这位林同学却偏偏不这样,而是整天捧着一本理论书猛背。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数学题都会做了吗?”他轻描淡写地说:“都做过一遍了。”我当时以为他做过一遍的意思是都会做了。等考试成绩下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数学是他的弱项,连及格水平都没达到,结果是名落孙山。其实,他本可以把不会的题解决掉,至少可以请教会的同学,可能他觉得请教别人是件丢人的事儿吧。这“蒜”装的很彻底,也十分悲催。
对于知识知道的多寡,曾有一个圆的理论。大致意思是,把你的所知道的知识当作一个圆,圆外的世界就是未知的领域,当这个圆越大时,你会感到未知的领域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能感觉到危机感。这也难怪那种“半瓶子水晃荡”的人,越是自我膨胀的厉害,因为他觉得已经知道的很多了,这与“坐井观天”同理。
知道和不知道有时和真伪有关。有的人名气很大,却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比如,有个叫做“圆桌派”的节目,有的嘉宾就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有位挺有才的同事调到别的单位,一年半载后打电话来告诉我他创造了多少个第一、拿了多少可喜可贺的成绩、成了某行业的专家等等。有一天,碰到他们单位的领导,问及此人,那位领导很不屑地说都是没有的事儿,他在这个行业还挂不上号。这些都让人有种原来如此、不过如此之感。其实,这些也属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既要知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更要解决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还要有谨慎谦逊的态度,后者尤为关键。一位攻读历史学博士的朋友苏某,和大家在一起聊天是总是微笑倾听,即使大家聊及历史话题,他也是尽量把话语权给别人,而不是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那种谦逊的态度仿佛在告诉别人,其实我也有很多不知道的。
这让我想起一句农谚:装满水的桶是没有响声的,成熟的谷穗是低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