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给小朋友讲故事,讲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李煜虽然是千古词帝,但也是亡国的君主。又讲到了唐代刘禹锡,刘禹锡虽然有清明的才干,却一生都颠沛流离,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之地度过的。
他们自己当然为自己的人生遭遇感慨,李煜就忍不住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刘禹锡也充满了辛酸和愤懑,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人生遭遇。
在为他们的身世遭遇而感到同情的同时,我也产生了另外一种设想,如果可以穿越到过去,明代的大儒王阳明会不会告诉李后主“光不仅在烛上”?是啊,真正的光明永远在我们心中,只要自己的内心有光,现实才有光。
李煜的光在诗词中,按照八大智能理论来说,他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语言智能,文学能力强,善于编排文字,所以他信手写下的这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在当时就已经广为传唱,如今又穿越千年时光,来打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灵。
李煜的光肯定不在皇位上,他的人际交往智能不突出,他不懂政治,无法像撒切夫人、奥巴马那样治理国家,在乱世之中更无法保全自己的国家。封建社会的皇帝,有人求而不得,有人弃而不可,李煜虽然有躲不过的皇帝命,却没有与皇帝相匹配的智能和手段,所以做起来就没有那么顺利。这个专职的词人兼职的皇帝,如果他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也有光,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伤感,当赵匡胤来了之后呢,他还是能够坦然的做词,也许这样他的现实人生就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故国之思,也许这样的话宋光宗就不会怒从心头起,不会一杯毒酒毒死李煜了。
相对来说,身处逆境之中,刘禹锡的心境就沉淀的更为豁达和坦然。在他被贬官到和州的时候,虽然备受打击和迫害,身居斗室,但是仍然能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阅金经”。而且在被弃置“二十三年”后北归京师的时候,还是能够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能够振作精神开始下一段人生旅程。刘禹锡能在逆境之中保持积极、乐观、昂扬的精神和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皇帝和名人的命运,尚且有波澜起伏,我们普通人就更是这样了,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一些逃不过的劫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那一丝光,用那温暖的光照亮自己,也温暖我们身边的人。
因为真正的光明只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