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比不上别人优秀,往往是因为我们惧怕困难,这也是出自我们内心的一种畏难情绪。
在《羊皮卷》这本书中就提到过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面对畏难情绪时,我们该如何解决它呢。
一位颇有经验的滑雪教练,带领一群新手到陡坡上教他们滑雪。站在滑道顶端的边缘,他们从顶端一眼望到底端,这样难免使他们感到坡陡路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为了帮助这些学员克服畏难情绪,教练反复告诉他们,不要把整个滑雪过程看成是从山顶到山下,而应将其分解开来,先想着怎样滑到第一个拐弯处,再想着滑到第二个拐弯处。这样做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目前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目前做不到的事情上。他们转了几道弯之后,信心便增强了。无需更多的激励,他们便能顺利滑下去了。
这个方法对你同样有帮助,刚开始做一件事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所面临的全盘事务上。先了解一下第一步该怎样走,而且要确保这这一步如何走才能到达第二步,后面也是一样。
有时,当面临某一新情况时,人们往往会回忆过去的失败,从而花太多的时间往坏处想。有一位年轻的女律师,不久就要出席法庭审判,这是她当律师后第一次出庭为人辩护。因此,她感到特别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她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问她希望给陪审团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她回答说:“我不要被人看作无经验,太年轻,或是太幼稚,我不要他们怀疑我这是第一次出庭为人辩护,我不要……”
这位女律师掉进了“不要”的陷阱里。“不要”是一种消极的目标,“不要”会使你不想怎样却偏会怎样,因为你的大脑里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图像,并对其作出反应。心理医生告诉这位女律师: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表明,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举例来说,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往往大概率会把球打进水里。
所以,当你拒绝说“我不要……”而将这句话在心里改成“我一定可以……”这时大脑接受的刺激是积极的,故而你不会对你在意的这件事产生焦急、紧张的情绪。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两种办法,希望我们在学会理论的同时,一定要学以致用付诸行动,不然就算有再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会成为最终适合你的那双鞋。